諫諍
詞語 | 諫諍 |
---|---|
拼音 | jiàn zhèng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直言指出他人的過錯,并規勸其改正。解釋:
(一)、直言規勸。
《韓詩外傳》卷十:“言 文王 咨嗟,痛 殷商 無輔弼諫諍之臣而亡天下矣。” 宋 蘇軾 《上神宗皇帝書》:“歷觀 秦 漢 以及 五代 ,諫諍而死,蓋數百人。”一本作“ 諫爭 ”。 葉君健 《自由》十四:“ 吳春茂 說這番話的態度,正如一個忠臣在對皇帝進行諫諍一樣,語調非常誠懇。”
釋義:
基本信息直言規勸,使人改正過錯。諫諍(諍,其本字爭)jiàn zhèng[criticize sb.’s faults frankly] 直言規勸,使人改正過錯諫諍即見聽。——《漢書》自此諫諍路絕,賢豪解體。——《東周列國志》諫諍章第+五【章旨】這一章講的是為臣子的,不可不諫諍君親。君親有了過失,為臣子的,就應當立行諫諍.以免陷君親于不義。孔子由于曾子提問,特別發揮了諫諍的重要性。【原文】曾子日:“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譯文】曾子聽孔子講過了各種孝道,就是沒有講到父親有了過錯應該怎樣辦.所以問道:“像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孝道,已經聽過了您的教誨,我都有所領悟。但我還想再冒昧地問一下.為人子的只 要不違背父親的命令.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就能算孝子了嗎?”【原文】子日:“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造句:
1、諫諍之徒,以正人君之失爾,必在得言之地,當盡匡贊之規,不容茍免偷安,垂頭塞耳;至于就養有方,思不出位,干非其任,斯則罪人。
2、攻人主之長短,諫諍之徒也;訐群臣之得失,訟訴之類也;陳國家之利害,對策之伍也;帶私情之與奪,游說之儔也。
相關詞語:
從諫如流犯顏極諫犯言直諫犯顏苦諫犯顏直諫公規密諫諫爭如流拒諫飾非諫尸謗屠叩馬而諫良師諍友面折廷諍納諫如流三諫之義飾非拒諫主文譎諫正言直諫直言極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