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諫
詞語 | 五諫 |
---|---|
拼音 | wǔ jiàn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五種進諫方式。名目略有不同。(1)漢 劉向《說苑·正諫》:“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諷諫。”(2)漢 班固《白虎通·諫諍》:“人懷五常,故有五諫。謂諷諫、順諫、窺諫、指諫、陷諫。”《后漢書·李云傳論》:“禮有五諫,諷為上。”李賢 注:“諷諫者,知患禍之萌而諷告也。順諫者,出辭遜順,不逆君心也。闚諫者,視君顏色而諫也。指諫者,質(zhì)指其事而諫也。陷諫者,言國之害,忘生為君也。”(3)《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三諫不從”漢 何休 注:“諫有五,一曰諷諫,孔子 曰:‘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季氏 自墮之’是也;二曰順諫,曹羈 是也;三曰直諫,子家駒 是也;四曰爭諫,子反 請歸是也;五曰贛諫,百里子 蹇叔子 是也。”(4)《孔子家語·辨證》:“忠臣之諫君,有五義焉。一曰譎諫,二曰戇諫,三曰降諫,四曰直諫,五曰風諫。”(二)、五位諫臣。明 林蘭友 與 何楷 及 黃道周、劉同升、趙士春 稱“長安 五諫”。見《明史·林蘭友傳》。
解釋:
(一)、五種進諫方式。名目略有不同。(1) 漢 劉向 《說苑·正諫》:“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諷諫。”(2) 漢 班固 《白虎通·諫諍》:“人懷五常,故有五諫。謂諷諫、順諫、窺諫、指諫、陷諫。”《后漢書·李云傳論》:“禮有五諫,諷為上。” 李賢 注:“諷諫者,知患禍之萌而諷告也。順諫者,出辭遜順,不逆君心也。闚諫者,視君顏色而諫也。指諫者,質(zhì)指其事而諫也。陷諫者,言國之害,忘生為君也。”(3)《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三諫不從” 漢 何休 注:“諫有五,一曰諷諫, 孔子 曰:‘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 季氏 自墮之’是也;二曰順諫, 曹羈 是也;三曰直諫, 子家駒 是也;四曰爭諫, 子反 請歸是也;五曰贛諫, 百里子 蹇叔子 是也。”(4)《孔子家語·辨證》:“忠臣之諫君,有五義焉。一曰譎諫,二曰戇諫,三曰降諫,四曰直諫,五曰風諫。”
(二)、五位諫臣。
明 林蘭友 與 何楷 及 黃道周 、 劉同升 、 趙士春 稱“ 長安 五諫”。見《明史·林蘭友傳》。
釋義:
五諫是指.五種進諫方式。名目略有不同。漢 劉向 《說苑·正諫》:“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諷諫。”
相關(guān)詞語:
五里霧挨三頂五捱三頂五拔十得五拔十失五博覽五車從諫如流攢三聚五攢三集五犯顏極諫腹載五車犯言直諫犯顏苦諫犯顏直諫公規(guī)密諫諫爭如流九五之尊拒諫飾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