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造句
1、北方的仲春,海棠花也快開齊了,蝴蝶們還很弱,但小蜜蜂一出世就四處飛,覺得世界確實甜蜜可愛。燕兒們飛來飛去,遠看過去,好像在給白云釘小黑丁字玩呢。柳枝輕擺著,像是逗弄著四外的綠意。
2、春天隨著氣溫的變化,有早春、仲春、暮春之分。怎樣描繪春景呢?可以寫春天的太陽,新生的綠草,含苞待放的桃樹,發芽的楊柳,報春的燕子,北飛的鴻雁,消融的堅冰等等,總之,大自然的一切似乎都在復活、蘇醒。
3、于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
4、清明節氣,新草青青,仲春不醉清明雨,夏炎未至清明風,承春節之末寒,引風光之無限,感春意之盎然。踏青、賞花絕佳之時,祝春游愉快!
5、仲春養肝脾,多吃菠菜筍;野菜可擇食,薺菜嫩香椿;蕨菜山菜王,清熱治頭暈;食法多樣化,鹵爆炒煨燜;利尿雞兒菜,素吃或配葷。愿快樂安康!
6、春季養生,“三春”各不同!早春,少吃寒性食品;仲春,適當進食大棗、蜂蜜等滋補脾胃的食物;晚春,飲用綠豆湯、酸梅湯等,以防體內積熱。
7、到仲春的時候,許多北美小麥地因有大片待收割的小麥浪而美麗無比。
8、仲春的石家莊百花盛開,春芽吐翠,生機盎然.
9、明年十仲春底前我們很有可能已完成這項工作了。
10、今年仲春份基督城發生毀滅性地震,181人死亡。而兩條金魚在此次地震中僥幸存活,并成為這場災害中最小、最堅強的幸存者。
11、那是仲春份一個溫暖的夜晚,而他們不懷好意.
12、現在正值仲春時分,春天是播種希望、謀劃未來的季節。
13、在仲春的信件中也引用了埃克森公司作為“潛伏題目”。
14、本年仲春份的天數是二十八天。
15、種植:在仲春時播種,深度要淺,株距為1英尺寬.
16、今年仲春份的天數是二十八天。
17、他們并且談妥條件,假如在仲春底以前找著了那個原物,這一串項鏈便以三萬四千法郎作價由店主收回。
18、從此以后丁祭成為制度,“定每歲仲春、秋上丁,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國學,以丞相初獻,翰林、學士亞獻,國子祭酒終獻”。
19、張仲春在訴狀中表示,李世洞和楊玉圣制造的剽竊、抄襲輿論,貶毀了其名譽,侮辱了其人格,使他的學術形象遭受重創,發表論文與年劇減,身心飽受摧殘。
20、臺前有一畝三分田地,每年的仲春亥日,皇帝在先農壇行畢祭祀禮后,就去先農壇的觀耕臺來親自耕田,并觀王公大臣躬耕。
21、牌匾左邊,刻著“康熙五十年仲春月谷旦立”幾個字,表明了牌匾制作的時間,也就是公元1711年的農歷二月,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22、時值仲春,料峭春寒都早已散盡,更不用提隆冬時節的刺骨寒風了。
23、時仲春丙夜,天文煥爛,張宿昭然在上,而隱者適姓張,予于是生焉。
24、遙憶仲春佳節,上巳芳辰效濠濮之觀魚,步蘭亭而修禊。
25、我有一個妹子,比我小一歲,跟我同年結的婚,我仲春,她尾月。
26、正是仲春,車外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繁盛得不近人情,全然不知一場殺戮即將發生。
27、每年仲春亥之日前一個月,就要由禮部報請耕耤日及從耕三公九卿官員名單,由鴻臚寺在先農壇耤田兩側立好典禮儀式及從耕官員的位置標識牌。
28、萬紫千紅花爛漫,萬水千山景迷人。繽紛美麗好時節,放飛快樂好心情。清新氣息任呼吸,美好仲春共你行。朋友祝福乘風到,愿你珍藏消煩惱。
29、李中仁多年前已在西安城東置辦下房產,在他裝飾簡潔的居室正中,懸掛有一方由連戰親筆題寫的“善與人同”橫幅,落款時間為“甲申年仲春”。
30、時值冬季,這玉島卻呈現出花繁葉茂、姹紫嫣紅的仲春之象。
31、慶隆四年仲春時節,洛陽城里萬人空巷。
32、今日是己未日,再過五天就是春分,到時候鎮上各家都會回來祭祖,然后乙丑日就是絲業會館一年一度的仲春大會了,到時候可以在這個會上募集些股本。
33、右文乃吾家光華二十年前舊題,時在戊辰仲春,君客金陵,與魏紫老幸會,晤談甚歡,先生惠以山水一幀,君感而賦此,其文片言居要,詞約旨遠,令人擊節。
34、興化市領導李衛國,金厚坤、卞正祥、翟云峰、余建年,戴南鎮鎮長仲春瑞、興達公司總經理劉祥出席會議。
35、于路幽篁掩隱,庭院深深,恰好一彎新月當空,仲春的和風輕送,微微帶點柳絮飛舞。
36、農歷以正月、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
37、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司炬氏”,仲春期間用木鐸警告人們小心火燭,以免天干物燥發生火災,后來演變為禁火一個月。
38、對于詩仙李白的神髓的切身感受和深性領悟,應當是在新千年的第一個仲春和那一片油膩的春雨中。
39、他就笑,笑的那樣好看,像是仲春南方一場兜風而來的充沛陽光,躲不掉了,她被照的明耀,只能傻傻地追問到底在笑什么,他只是溫柔看著她,不言不語。
40、從長江流域為例,荷花的生命周期于仲春萌芽發葉,盛夏花繁葉茂,深秋殘葉敗梗,寒冬根莖休眠。
相關造句
陽春有腳造句如登春臺造句有女懷春造句回春妙手造句春去夏來造句臘盡春回造句白雪陽春造句滿臉春色造句秋月春花造句料峭春寒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