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
詞語 | 篆刻 |
---|---|
拼音 | zhuàn kè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中國傳統(tǒng)刻制印章的藝術(shù)。因多用各種篆書字體刻制,故名。解釋:
(一)、比喻書寫和精心為文。
漢 揚(yáng)雄 《法言·吾子》:“或問:‘吾子少而好賦?’曰:‘然,童子雕蟲篆刻。’俄而曰:‘壯夫不為也。’”《文選·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固嘗鉆厲求學(xué),而一經(jīng)不治;篆刻為文,而三冬靡就。” 呂延濟(jì) 注:“篆謂篆書,刻謂雕刻文章也。” 宋 秦觀 《贈劉使君景文》詩:“拈筆古心生篆刻,引觴俠氣上云空。”
(二)、謂雕琢,過分修飾文字。
明 高啟 《跋溝南詩后》:“格律深穩(wěn),不尚篆刻,而往往有會理切事之理。”
(三)、雕刻印章。
《明史·文苑傳三·文徵明》:“﹝ 文彭 、 文嘉 ﹞并能詩,工書畫篆刻,世其家。”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米紫來自書詩卷》:“﹝ 米紫來 ﹞詩畫皆工秀,兼善篆刻。” 郭沫若 《芍藥及其他·竹陰讀畫》:“ 抱石 ,我看是一位標(biāo)準(zhǔn)的 中國 藝術(shù)家,他多才多藝,會篆刻,又會書畫,長于文事。”
釋義:
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之一。指雕刻印章的藝術(shù)。因刻印時先在印材上作篆字,再加鍥刻,故稱。一般用刀刻于石、牙、角、木等印材上;金屬印章,則多先刻印模,然后鑄成。秦印、漢印為公認(rèn)的篆刻藝術(shù)之源,明、清兩代出現(xiàn)眾多篆刻流派。
造句:
1、 筆銘:朝作書,暮作書,雕蟲篆刻胡為乎?投筆方為大丈夫。墨銘:墨磨日短,人磨日老。寸陰是競,尺璧勿寶。黃興
2、 老先生的書畫篆刻作品真是自出機(jī)杼、驚時動俗啊!
相關(guān)詞語:
春宵一刻刺心刻骨丹楹刻桷刁鉆刻薄雕蟲篆刻雕文刻鏤雕蟲刻篆雕心刻腎豐取刻與鬼刻神劖畫地刻木畫虎刻鵠畫龍刻鵠尖酸刻薄精雕細(xì)刻刻不容緩刻骨仇恨刻骨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