慵惰
詞語 | 慵惰 |
---|---|
拼音 | yōng duò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亦作“慵墮”。猶懶惰。解釋:
(一)、亦作“ 慵墮 ”。猶懶惰。
唐 韓愈 《合江亭》詩:“淹滯樂閑曠,勤苦勸慵惰。” 唐 白居易 《妻初授邑號告身》詩:“倚得聲名便慵墮,日高猶睡緑窗中。” 宋 蘇轍 《子瞻寄示岐陽十五碑》詩:“余雖謬學(xué)文,書字每慵墮。” 明 袁宗道 《讀陶淵明》:“疎粗之骨,不堪拜起;慵惰之性,不堪簿書。” 清 曹寅 《游仙詩三十韻和汪蘿山》之十五:“日長也覺安慵惰,不過長松大石間。”
釋義:
1.亦作"慵墮"。 2.猶懶惰。
造句:
1、容顏合向風(fēng)霜老,白發(fā)羞為慵惰新。
2、客家人性格大都質(zhì)樸耐勞,很少慵惰浮夸,一直保存著古代中原人的風(fēng)氣。
相關(guān)詞語:
避強(qiáng)擊惰怠惰因循偎慵墮懶心慵意懶意懶心慵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疏慵愚鈍意慵心懶百懶千慵矜惰慵饞慵來惰劣游惰簡惰惰貧懈惰惰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