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鼎
詞語 | 扛鼎 |
---|---|
拼音 | gāng dǐng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舉鼎。(二)、比喻攘奪國家政權(quán)。
(三)、比喻有大才,能負(fù)重任。
(四)、《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后因以“扛鼎”指代項(xiàng)羽。
解釋:
(一)、舉鼎。
《吳子·料敵》:“力輕扛鼎,足輕戎馬。”《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彯搖武猛,扛鼎揭旗之士。” 劉良 注:“扛、揭,皆舉也。” 清 薛雪 《一瓢詩話》:“若七古則一韻為難,茍非筆力扛鼎,無不失之板腐。”
(二)、比喻攘奪國家政權(quán)。
《晉書·明帝紀(jì)論》:“ 晉 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廟隳尊。”
(三)、比喻有大才,能負(fù)重任。
明 張煌言 《祭監(jiān)國魯王表文》:“徒藴扛鼎之懷,愈抱號弓之痛。”
(四)、《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 籍 長八尺餘,力能扛鼎。”后因以“扛鼎”指代 項(xiàng)羽 。
金 史肅 《過九里山》詩:“斷蛇扛鼎兩爭雄,陳跡荒涼萬事空。”
釋義:
扛鼎,中國古代的舉重活動。簡單說就是用手舉鼎,頗類似于現(xiàn)在的舉重活動。作為一個古老的詞語,《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并未將之作為條目收錄其中,然而時下這個“扛鼎”卻分外“搶眼”,頻頻出現(xiàn)于各大報刊、雜志、電視等媒體當(dāng)中。
造句:
1、 若不是大恩人拔山扛鼎,我命休矣!
2、 格爾茨的扛鼎之作,也是闡釋人類學(xué)理論流派的奠基之作.
相關(guān)詞語:
拔山扛鼎拔山舉鼎嘗鼎一臠春秋鼎盛重裀列鼎大名鼎鼎刀鋸鼎鑊鼎鐺有耳鼎鐺玉石鼎鼎大名鼎鑊刀鋸鼎鑊如飴鼎新革故鼎魚幕燕鼎足而三鼎足三分鼎足之勢鼎成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