蹀躞
詞語 | 蹀躞 |
---|---|
拼音 | dié xiè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小步走路。(二)、往來徘徊。躞(xiè)。
解釋:
(一)、小步行走。
唐 權德輿 《從叔將軍宅薔薇花開太府韋卿有題壁長句因以和作》:“環(huán)列從容蹀躞歸,光風駘蕩發(fā)紅薇。”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長亭》:“女郎急以椀水付之,蹀躞之間,意動神流。” 冰心 《寄小讀者》九:“當她在屋里蹀躞之頃,無端有‘身長玉立’四字浮上腦海。”`2.行進艱難貌。 南朝 宋 鮑照 《擬行路難》詩之六:“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越明日,朔風舉帆,踴躍碧虛,蹀躞於黃混水,號曰 望昊洋 ,依憑 延真島 。此皆從來人跡不到之鄉(xiāng)。”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珊珊》:“倐一紅裝屏角窺客,又一老媼上堂篝燈,蹀躞頗苦。”
(二)、馬行貌。
唐 柳宗元 《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贈二君子》詩:“蹀躞騶先駕,籠銅鼓報衙。” 元 薩都剌 《題畫馬圖》詩:“四蹄蹀躞若流星,兩耳尖修如削竹。”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六八:“此記游耳非著作,馬蹄蹀躞書生孱。”
(三)、謂事情、文字等方面費斟酌。
《太平廣記》卷三○五引 唐 戴孚 《廣異記·王法智》:“眾求其詩,率然便誦二首云……自云:此作亦頗蹀躞。”
(四)、佩帶上的飾物名。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九:“ 元昊 遣使戴金冠,衣緋,佩蹀躞,奉表納旌節(jié)告敕。” 宋 張樞 《謁金門》詞:“重整金泥蹀躞,紅皺石榴裙褶。”《遼史·二國外記傳·西夏》:“其冠用金縷貼,間起云,銀紙?zhí)p衣,金涂銀帶,佩蹀躞、解錐、短刀、弓矢,穿靴,禿髮,耳重環(huán),紫旋襴六襲。”
(五)、顫動。
明 朱權 《卓文君》第二折:“我則見綉屏開花枝蹀躞,綺窗閑花影重疊。” 蕭紅 《看風箏》:“‘ 劉成 不是你的兒嗎?他今夜住在我家。’老人聽了這話,他的胡須在蹀躞。”
(六)、謂浮漫不莊重。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胡四相公》:“若箇蹀躞語,不宜貴人出得!” 何垠 注:“蹀躞,猶云瑣碎也。”
釋義:
蹀躞是唐代出現的一種功能型腰帶。隋唐時期出現的一種功能型腰帶,稱為蹀躞帶,簡稱蹀躞。據2013年揚州出土的隋煬帝墓葬中已有實物表明,至少在隋朝時即已有蹀躞。
造句:
1、我蹀躞在這潔渺的雨中,許細的白露雨在微風中,象傘形的薄公英花絮,飄在天空,象無數繾慵的眼波,明眸善瞇,象千百萬戀人相聚盛會,傾吐喁喁的情話。白露節(jié)氣到,愿天下有情人幸福。
2、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鮑照
相關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