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謫
詞語 | 貶謫 |
---|---|
拼音 | biǎn zhé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封建時代指官吏降職,被派到遠離京城的地方。解釋:
(一)、古代官吏因過失或犯罪而被降職或流放。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贊成》:“﹝ 鄭虔 ﹞由是貶謫十餘年,方從調選,授廣文館博士。”《明史·張文明傳》:“ 文明 止於貶謫,人以為幸。” 秦牧 《藝海拾貝·數字與詩》:“ 柳宗元 詩句中如果不是采用了那些數字,他的貶謫流浪、沉郁蒼涼的感情便未必能表達盡致。”
釋義: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古代官吏因過失或犯罪而被降職或流放。
造句:
1、蘇軾一生多次被貶謫。
2、貶謫與貶謫文學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獨特而重要的文化現象.
相關詞語:
褒善貶惡不置褒貶褒貶與奪筆削褒貶示貶于褒一字褒貶寓貶于褒采善貶惡褒貶分明變褒為貶室人交謫只詞褒貶貶撤謫罵謫見徒謫貶抑謫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