猞猁猻
詞語 | 猞猁猻 |
---|---|
拼音 | shē lì sūn |
字數 | 3字詞語 |
形式 | abc式詞語 |
意思:
又稱猞猁。獸名。似貓而大,尾短。兩耳尖端有兩撮長毛,兩頰的毛也長。全身淡黃色,有灰褐色斑點,尾端黑色。四肢粗長,善于爬樹,行動敏捷,性兇猛。皮毛厚而軟,是珍貴的毛皮。解釋:
(一)、又稱猞猁。獸名。似貓而大,尾短。兩耳尖端有兩撮長毛,兩頰的毛也長。全身淡黃色,有灰褐色斑點,尾端黑色。四肢粗長,善于爬樹,行動敏捷,性兇猛。皮毛厚而軟,是珍貴的毛皮。
《紅樓夢》第一○五回:“珠寶俱全……黃狐三十張,猞猁猻皮十二張。” 清 魏源 《圣武記》卷一:“國土產東珠、人葠、紫貂、元狐、猞猁猻。”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九章:“這一天,降將 祖大壽 等獻出了許多珍貴物品……皮裘一類有紫貂、猞猁猻、豹、天馬皮等。”
釋義:
1.又稱猞猁﹑林?。獸名。似貓而大,尾短。兩耳尖端有兩撮長毛,兩頰的毛也長。全身淡黃色,有灰褐色斑點,尾端黑色。四肢粗長,善于爬樹,行動敏捷,性兇猛。皮毛厚而軟,是珍貴的毛皮。
相關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