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中造句
1、他批評時政的文章往往能切中要害。
2、那篇小品文切中時弊。
3、不知道大道理,就不會有偉大的志向;不聽懇切中肯的言論,就不會有堅定的意志。
4、在我所講的一切中,我只是探求真理,這并不是僅僅為了博得說出真理的榮譽,而是因為真理于人有益。愛爾維修
5、他真是思緒清楚,只三言兩語就切中對方弱點,讓他們啞口無言。
6、他的觀點很正確,切中時弊,一針見血。
7、這篇批評北京市交通的文章,字字珠璣,正是切中要害。
8、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切中時弊,一定又是小王的杰作。
9、這些切中時弊而痛快淋漓的論斷,在朝野中,京師內外不脛而走。
10、他的文章切中時弊,很有價值,應當盡快發表。
11、基礎教育的精神轉向無疑切中痼疾,振聾發聵,但是素質教育的精神內涵不自覺地移植了西方人文主義或人學思想,忽略素質教育改革的文化合理性。
12、這則標語好就好在它體現了黨的群眾觀點,切中了一些黨政干部兩眼向上不向下的積弊。人民群眾是我們黨安身立命之本。
13、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有如隔靴搔癢,根本沒切中要害。
14、到了1987年南非在應付內部動蕩和國際社會切中要害的譴責上疲于奔命,甚至以色列也被迫卷入其中。
15、他的觀點很正確,一針見血,切中時弊。
16、他提的意見雖多,卻都是隔靴搔癢,無法切中要點。
17、生就一雙慧眼,捕捉民生焦點。練就一支神筆,字字切中時弊。熱血熱心熱情,寫盡民間疾苦。公開公正公平,客觀不畏強權。祝記者節快樂,全民做你堅強后盾。
18、這些評論切中要點,因為拙作中并未提到列寧與考茨基的后期關系。
19、芬頓聽得聚精會神,提問也切中要害。
20、你的觀點不能切中要害。
21、費舍爾的回答和以前一樣,還是深思熟慮而且切中要害.
22、他的推理完全正確,但是未切中肯綮。
23、殿內的金漆雕龍寶座上,坐著一位睥睨天下的王者。底下,歌舞升平,衣袖飄蕩;鳴鐘擊磬,樂聲悠揚。臺基上點起的檀香,煙霧繚繞。深深宮邸,糜爛與紙醉金迷,將人性腐朽殆盡。如今,我也將成為這鶯鶯切切中一人吧。
24、用熱心、細心、誠心、恒心溝通,在平凡、平淡、真誠、真切中服務。
25、看來經理對這問題不求甚解,所以他的分析似是而非,未能切中要點。
26、送你六脈神劍,助你成功:人脈,得道多助;動脈,保持激情;靜脈,沉著冷靜;命脈,切中要害;商脈,善于理財;喜脈,保持快樂。
27、貝聿銘和他的盧浮宮金字塔,是一次與野獸派般的混凝土建筑的奇怪聯姻,一切中規中距的事物都格格不入:博物館可不是搖滾。
28、延展到清代,“趣”在戲曲批評中運用更為廣泛,曲趣論得到進一步拓展,曲論家們對“趣”作為戲曲審美的本質、曲趣的表現范圍、生成、特征等進行了更為切中的探討。
29、
30、但是我力勸國會暫停一會兒,做個深呼吸,嘗試嚴肅地修訂方案的架構,使之切中肯綮。
31、利用明喻、暗喻方法可以幫你快速總結零散內容,切中要點.
32、當軸系的截面質心和剪切中心不一致時,將會產生彎扭耦合振動。
33、在我們講的一切中,我只是探求真理,這并不是僅僅為了博得說出真理的榮譽,而是因為真理于人有益。愛爾維修
34、憤怒時不可惡語傷人,尤其不可用尖酸刻薄切中要害的言詞,一個人發怒時切不可揭人的老底。不可一氣之下撂挑子,不要干出無法挽回的事情來。蒙田
35、斯坦儼然是教育行業的典范,他的授課清晰明確,許多容易混淆的問題一經他的闡述,即切中要害。
36、吾心目中認為有價值之一切中國優秀作家,皆排斥筆法之說。
37、他們的討論全是空對空,根本沒有切中問題關鍵!
38、一句可謂切中肯綮,無論敕令的文字能否得到切實推行,但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變革自此正式開啟。
39、一個個分析,切中根本;一條條建議,思慮周詳。
40、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讓有情人終成“家屬”的大團圓結局,不但有助于作者希望的“保全了這份純潔的友情”,也正切中普通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
41、張燦燦)“兩高報告內容豐富、語言精煉,總結工作實實在在,分析問題切中要害,工作部署條理清晰,我很贊同。
42、言論犀利,見解深刻,又切中時弊,得到許多閱卷大臣贊嘆。
43、“有官守者,必盡其職;有言責者,必盡其言”,并且信誓旦旦地表示,“若所言合理,切中過失,朕不憚改”,“即朕躬闕失,亦直言勿諱。
44、我有幸常被他們“接見”,恭聽他們往往是切中時弊的雋言妙語。
45、小荷低頭望著那一雙明可見底的眼眸,那盛在臉上的明明便是一種孩童獨有的天真與純摯,為什么說出來的話卻往往那么切中肯綮,一針見血?小荷哂然一笑。
46、劉?之言,語語切中時弊,極負見地。
47、牽牛要抓牛鼻子,抓大事要切中要害。
48、這些要求可謂切中時弊,記者在基層采訪時了解到,官場接待應酬之風不僅影響了工作,不少官員也深以為苦。
49、而此種句式的語境也由起初的無奈、憤懣、挖苦、嘲笑升級為焦慮、質疑、批評、諷諫,越來越多地切中時弊、擊中社會軟肋。
50、釁端既開,倉皇無措,遷延日久,群議蜂起,有的專矜意氣,有的專便私圖,既少切中竅要之論,也無公忠體國之心,忽剿忽撫,迄無定見,以致釀成目下的局勢。
相關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