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造句
1、歷代大篆書法家對傳統(tǒng)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2、早期大篆線條拓展的三個階段。
3、小篆較大篆簡化,也更為規(guī)范化,基本脫離了圖畫字,成為諧調的標準書體。
4、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文字。
5、大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風格,只是略有改變,筆畫更加工整勻稱而已。
6、大篆的真跡,一般認為是“石鼓文”。
7、篆書又分為大篆和小篆,是漢字書體發(fā)的主要階段。
8、甲骨文后來演變成金文、大篆,金文和大篆的形體結構松散而不穩(wěn)定,且地區(qū)差異大,尚未定形。
9、我國書法歷史悠久,大體可分為篆書(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章草、今草、狂草)等五種。
10、第一處“天開圖畫”四個大篆字,落款是楷書“光緒己酉冬月平湖王成瑞題”。
11、然而,漢字從早期的圖畫文字經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楷書的長期演變,始終與象形圖畫字保持著天然的聯(lián)系,而與拼音文字判若水火。
12、白慧也看見了,她說這是大篆籀文,秦國尚未用小篆隸書統(tǒng)一六國文字前的一種文字。
13、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造 句網)
14、如今,夏老潛心創(chuàng)作,精研書法,晚年獨創(chuàng)了集大篆、隸書、行書、草書于一體的“變體字”,成為書法界美談。
15、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16、這個有必要詳細的說一下,所謂大篆,是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
17、世傳周太史籀作大篆,經過長期流傳下來的籀文,在書法上與金文或有某些不同之處,但在當時是一般比較通行的文字,與銘刻在器物上的金文是一致的。
18、大篆的發(fā)展派生出了小篆和古隸,秦統(tǒng)一中國后,小篆成了惟一的官體文字。
19、一處是“天開圖畫”四個大篆字,光緒乙酉年間刻。
20、小篆也叫秦篆,是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chuàng)制的統(tǒng)一文字。
21、李斯以戰(zhàn)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筆劃簡省的優(yōu)點,創(chuàng)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比劃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
22、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
23、秦世既廢古文,始用八體,有大篆、小篆、刻符、摹印、蟲書、署書、殳書、隸書。
24、這次叫你來呢,是因為剛剛在古墓群中發(fā)現了很多竹簡,上面很多類似于籀文的文字,在我們學校只有你一個人對大篆比較有研究,所以叫你來翻譯下。
25、大門處兩道粗桿豎起,橫梁門楣上掛著一幅匾額,上寫‘臥龍?!?em>大篆,只是年代久遠,字跡都已磨損了不少。
26、水柱之間已經浮現出一堵玄色高門,門釘森然,頂上隱約可見金文大篆,正是“眾妙之門”。
27、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用“和氏壁”雕琢成傳國玉璽,其形如魚龍鳳鳥,美不勝收,并由宰相李斯書大篆“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刻之于璽上。
28、秦昭王稷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歲次丙午鑄一劍,長三尺,銘曰‘誡’,大篆書。
29、,命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璧精研細磨雕琢成為皇帝璽作為傳國玉璽,并由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30、隨著灰塵被一點一點擦去,棱臺四周刻著的文字漸漸顯露了出來,全部是大篆字體。
31、從上古的石鼓文,到夏商的金文甲骨文,從春秋戰(zhàn)國秦國用的大篆和六國古文,到秦朝統(tǒng)一天下文字用的小篆和民間所用的隸書。
相關造句
正大堂皇造句男大當娶造句一秉大公造句東洋大海造句大鑼大鼓造句聲譽大振造句大旱望云造句王公大人造句來日大難造句高名大姓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