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造句
1、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出自: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四光明磊落:胸懷坦蕩,正大光明。朱熹
2、圣人所說底話,光明正大。出自:宋·朱熹《朱子語類·易九》底:同“的”。朱熹
3、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出自: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集注》以真誠為準則是自我修養(yǎng)的關(guān)鍵,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舉動,又是堅持真誠的根本。朱熹
4、人之操履無若誠實。出自: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操履:操守。誠實是人的最高品德。朱熹
5、守正直而佩仁義。出自: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宋: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義之德。朱熹
6、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出自:宋·朱熹《仁說》實行并保存真誠的心,這是人生美好的源頭,行動美好的根本。朱熹
7、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朱熹。
8、朱熹提出“讀書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不專心什么也學不到。
9、盡管錢大昕對宋明理學的很多范疇提出質(zhì)疑,但他對朱熹、王陽明正心誠意、主敬立誠的思想又十分推崇。
10、民,在止于至善。宋儒朱熹將親民改為新民,并作解說。
11、朱熹理學理論的首要宗旨是通過一套人性的修養(yǎng)方法,以革除“習氣”對本性的障蔽,進而促使?jié)摯娴牡赖卤拘匀鐚嵳蔑@。
12、第二部分以洪興祖、朱熹為中心,結(jié)合歷史背景、個人遭際等分析在宋代產(chǎn)生的尊屈與抑屈的爭論。
13、年份:南宋光宗紹熙年間,一代大儒朱熹將儒家經(jīng)典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匯集一起刊刻,合稱四書。再加上先秦的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五經(jīng)。朱熹
14、對于朱熹的“存理滅欲”論,學界由于受“左”的影響,過去對之批評頗多,而對其中的合理因素,幾乎未見提到。
15、他把設(shè)在公園中的辦公室起名為“一息齋”,取朱熹的“一息尚存,不容稍懈”之義,足見其倔勁。
16、“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朱熹也認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
17、高令印教授也認為,從朱熹在同安的一些政績,以及尋山問水過程中留下的遺跡字刻,可以看到朱熹思想從佛老向儒學轉(zhuǎn)變的印記。
18、主試官看重趙熙的文才,擔心他的名字犯了先賢朱熹的名諱,而與功名有礙,為他改名為“熙”。
19、朱熹對讀書有兩個比喻,一個是“撐上水船”,必須一篙緊似一篙,不可或緩;一個是“雞抱卵”,抱抱停停,熱熱冷冷,肯定孵不出小雞。
20、此書是朱熹門人記錄老師言論的匯集,如人在目前,讀來娓娓有味,與朱子精心結(jié)撰的著作比,更多一分活潑氣質(zhì)。
21、在這個中心周圍,先后誕生出朱熹、呂祖謙、陸九淵等一大批博學鴻儒;并涌現(xiàn)了一大批知名書院,成為江南的教育中心。
22、大,風景好,宋代的王胄、朱熹等名儒以及明代名相李九我曾經(jīng)在山中留跡,他們題寫的墨寶蒼勁雄渾,他們留下的詩章慷慨激昂,為烏髻巖添加了文雅氣息。
23、在孔子神像前,還供奉著亞圣孟子、朱熹,及孔子的十一位弟子曾參、顏淵等人的神位。
24、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25、節(jié)省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使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是魯迅參照朱熹的名言寫的要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
26、三個層面均以圣王相傳之道統(tǒng)為精神前提,“三統(tǒng)”整合即是朱熹文化世界的終極理想。
27、李退溪作為儒學大師,雖篤守朱子學,但他的仁政說卻與朱熹的仁政說有很大的區(qū)別。
28、古典的命運觀,是孔孟的態(tài)度,以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道德是自我修養(yǎng),不指望回報,至于世間諸般好處,則如朱熹所說,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29、東西村原名竹崗村,是浙江玉環(huán)縣的歷史文化名村,唐代古剎靈山寺、北宋古樟、明代與朱熹齊名的戴明的故居等歷史古跡至今猶存。
30、朱熹在秀麗的山光水色里專心做他的學問。
31、邵雍借天言人的學說,被程顥譽為“純一不雜”的“內(nèi)圣外王”之學,被朱熹稱是“天挺人豪”構(gòu)筑的“醉里乾坤”。
32、存天理、滅人欲,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朱熹朱夫子的話未必對,但是這個天下是屬于男人的,那么,它便是對的。
33、它既飽嘗了當年漢軍南下平叛時的滾滾征塵,也目睹了朱熹經(jīng)常登臨關(guān)山的奕奕風采。
34、朱熹寓居紫陽樓時,每次外出講學、會友都要經(jīng)過這條小巷,不知曾有多少玄理妙思從窄巷涌出。
35、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六,朔風怒號,白雪紛飛,年過半百的朱熹踏上了到臺州的旅程。
36、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曾拜題考川為“明經(jīng)學校,詩禮人家”。
37、徽州是朱熹的故鄉(xiāng),那里的人講究綱常,講究滅人欲,女人躲進閨房成一統(tǒng),男的見了母豬都直撅撅的。
38、朱熹一生從事理學研究,又竭力主張以理學治國,但卻不被當?shù)勒咚斫狻?/p>
39、青驢看著考亭書院邪笑,結(jié)束了自己的故事,因為考亭書院是朱熹建的。
40、看,書院里講壇上方的兩把紅木雕花座椅,好似文化哲學大師朱熹、張軾、王陽明講學余音猶在。
41、于是李白、白居易、歐陽修、蘇東坡、陸游、唐寅等等文化藝術(shù)家紛來沓至,周敦頤和朱熹則先后在山崖云霧之間投入了哲學的沉思和講述。
42、沒錯,儒家確實一直在變化,漢儒宋儒乃至清儒各不相同,從董仲舒那里就是一變,朱熹王陽明時代又有變化,康有為時代繼續(xù)變化。
43、南宋時朱熹曾路過暗山,題名于暗潭石崖“暗潭水涌天心月”后有對句“轉(zhuǎn)山石卷嶺頭云”,清建寺把聯(lián)刻于寺聯(lián)。
44、湘學注重經(jīng)世致用,主張理欲同體、體用合一、內(nèi)圣外王并重,與二程的洛學、朱熹的閩學、陸象山的心學、呂祖謙的婺學,同為南宋地域文化的奇葩。
45、大名府位于河北省東南部的大名縣,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歷史上曾幾度繁榮昌盛,境內(nèi)現(xiàn)有五禮記碑、狄仁杰祠堂碑、朱熹寫經(jīng)碑等文物和大名府遺址。
46、和樂愛國教授的一席談,讓記者抓住了重點,發(fā)現(xiàn)了朱熹學術(shù)上的閃光點,特別是跟現(xiàn)代思潮合拍之處。
47、朱熹深好其書,謂國家行且平定,中原必將審音協(xié)律,以諧神人。
48、淳熙間,建安布衣蔡元定著《律呂新書》,朱熹稱其超然遠覽,奮其獨見,爬梳剔抉,參互考尋,推原本根,比次條理,管括機要,闡究精微。
49、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曾因金山寺的秀氣、靈氣,到此觀光小住,如抗倭名將張經(jīng)、明代狀元翁正春、閩劇始祖曹學佺、宋理學大師朱熹等共30多位。
50、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庚戌九月十五日,朱熹生于延平尤溪鄭氏寓舍。
相關(guān)造句
朱唇玉面造句朱雀玄武造句朱甍碧瓦造句朱衣點頭造句調(diào)朱弄粉造句朱唇粉面造句看朱成碧造句皓齒朱唇造句白發(fā)朱顏造句朱顏鶴發(fā)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