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抉造句
1、 要寫好論文,這就必須下一番爬梳剔抉的功夫。
2、 本文在爬梳剔抉史料的基礎上,對該詩社活動的情況作了較為全面的探討。
3、 作者看重的,是“爬羅剔抉”后的所考是否確鑿無誤,所論是否精審允當。
4、 他在史海中鉤沉輯佚,于文物間爬羅剔抉,可謂板凳一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若論嘉惠后學、金針度人,這三本書名副其實。
5、 對出土文獻更是爬羅剔抉,竭澤而漁。
6、 自己的書不夠用,就跑到大學圖書館,遍翻典籍,爬羅剔抉,去偽存真。
7、 主編者在編著過程中,悉心探賾索隱,爬羅剔抉,盡力于無解處求得有解,為讀者架起了一座智慧之橋。
8、 萬千典籍文獻,爬梳剔抉,參互考尋,含英咀華于一套700冊文庫之中,殊為不易[造 句網]。
9、 總在故紙堆里爬梳剔抉,不會讓大多數人喜歡;古事有了新知,才能讓人興味盎然。
10、 如爬梳剔抉寫出了“潮汕蔗糖史”,雖是簡史,卻獨多創見,其功在草創,其利當嘉惠后人。
11、 為寫《左聯史》,姚辛到各省市圖書館、檔案館、民政局、黨史辦查找資料,對每一件史料都爬羅剔抉,窮根究源。
12、 看過書稿之后,感到作品既有大勢與大略上的鉤玄提要,又有小局與小謀上的爬梳剔抉,史料詳切、內蘊豐盈。
13、 沒有學養深厚、見識超卓之士來一番艱巨的去偽存真,爬羅剔抉,刮垢磨光,是不宜貿然搬上大學講堂的。
14、 為考證一個人名,為將某一段歷史敘述得更清楚、更準確,他翻藏書,查資料,在浩繁的史料中爬羅剔抉,反復推敲論證。
15、 后經胡德平、趙建偉兩位先生將一直塵封于圖書館的抄本印出,苦心孤詣爬羅剔抉,注釋校點出版了單行本,才終以全貌(殘本)行世。
16、 淳熙間,建安布衣蔡元定著《律呂新書》,朱熹稱其超然遠覽,奮其獨見,爬梳剔抉,參互考尋,推原本根,比次條理,管括機要,闡究精微。
17、 高喊弘揚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已有年矣,卻鮮見對傳統文化的爬梳剔抉,如今再次暴露了這一痼疾。
18、 研究歷史的后人只得在親歷歷史的人物留下的文獻中爬梳剔抉,冀以部分還原、復現歷史。
19、 這里頭,透著一股拿歷史鬧著玩兒的憊懶勁兒,明知沒人會去史籍里爬羅剔抉是否真稱得上歷史之最。
20、 從第一卷中可以充分看出,編者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細心梳理,爬羅剔抉,把那些重要的能反映歷史真相的有價值的史料都篩選了出來。
21、 有關*彎的史料,散見于眾多古籍之中,將這些史料從古籍中爬羅剔抉出來,再加以梳理,再予以考證,再進行貫串,再作出論述,其難度可以想見。
相關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