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學造句
1、 他雖然還是個學生,但在詩學上的造詣已足以和著名學者分庭抗禮。
2、 他雖然還是個學生,但在詩學上的造詣已足以和著名學者分庭抗禮。
3、 摘要幾千年來,中西詩學不約而同地關注“言”“意”之辯,或者說語言與它所表達的思想、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系。
4、 唯物主義反映論與中國傳統詩學的知人論世存在相通之處,知人論世把詩人詩作與其時代相聯系,即包含著文學作品是時代和社會生活反映的樸素的唯物主義認識。
5、 依作者的論述,兩歧是社會、生命個體和詩學固有的現象。
6、 在此基礎上,深入地探討了梅肖尼克的詩學翻譯理論:批判了奈達的關于文學作品“形式”于“內涵”二元對立的理論,以及評價翻譯作品中將“形式”于“內涵”割裂開來的錯誤方法論。
7、 在詩學觀念上,卞之琳一直力求追逐“智慧之美”,追求知性與感性的密切交融。
8、 俄羅斯文論家巴赫金的“狂歡化”詩學理論,開辟了狂歡節(jié)儀式與文學藝術體裁的形成與發(fā)展關系這一研究視角。
9、 以往對邵雍詩學的研究,多從理學角度著眼。
10、 “透脫”是楊萬里詩學主張的重要范疇之一,楊萬里透脫的詩學主張來源于禪宗。
11、 殷的詩學理論既繼承前人,又超越前人,在中國古代詩學發(fā)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12、 本文試圖通過對兩位學者的詩學理論和詩歌分析方法的對比,說明英美新批評的復義理論對中國文論所產生的影響以及發(fā)生的變異現象。
13、 “意象”與“意境”分別是英美意象派與中國古典詩學的核心范疇。
14、 陳三立之詩學旨趣,散見于其存世的各種文字之中。
15、 相詩學是命運相學以詩相人的發(fā)展產物,也是春秋賦詩言志、兩漢讖緯解詩的發(fā)展產物。
16、 “對話”是闡釋學的核心精神,也是比較詩學的重要特征。
17、 “興”是中國古代詩學理論中內涵最復雜、釋義最繁亂的范疇,古今學者對此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研究。
18、 他的思想資源來自白壁德的新人文主義和中國傳統的詩學經驗。
19、 維柯的詩學結合了西方文明的兩大傳統,從西方思想源頭希臘和希伯來開始。
20、 戴望舒的詩論不是體系完備的詩學專著,而是一些零札片論.
21、 日本詩話在中國以外的詩話家族中堪稱大宗,是詩學領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值得我們去挖掘和探索。
22、 摘要一般認為,感悟是一種思路豁然貫通的思維狀態(tài),它在中國古典詩學里受到廣泛重視。
23、 熊氏哲學以本心建基,重在生命,視宇宙人生為一大生命,而這也正是中國詩學的最顯著的特點。
24、 錢謙益和朱彝尊都對明代詩歌做過總結性的工作,從中可以看出他們詩學觀的異同。
25、 作為精神慰藉與超越,這一烏托邦式“自然”人生理想與體驗自由的審美情感本質暗通,遂升華為一種“鳶飛魚躍”的詩學境界。
26、 本文的研究對象即宋代具有某種生態(tài)意蘊或曰生態(tài)色彩的詩歌,兼及討論宋代詩學話語的生態(tài)特色。
27、 本文從詩與思想的大關系著眼,發(fā)掘熊十力哲學中最能代表中國詩學精神的質素。
28、 玄言詩表現出與主流文學傳統大異其趣的審美異質性,在詩史與詩學史上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29、 回顧學術生涯,我發(fā)現自己既是從詩體、詩質、詩潮進入新詩研究的,又是以詩體、詩質、詩潮為基點在建構著中國詩學體系。
30、 作為連接桐城姚氏與義寧陳氏這兩大文學世家的橋梁與紐帶,范伯子標格清俊的文化品格與超逸絕塵的詩學成就,無疑是構建這種精英文化圈的基點。
31、 他的比較詩學理論體系在西方漢學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時對中國文藝理論走向國際化也有不可忽略的借鑒意義。
32、 里爾克和德里達構成了鄭敏詩學資源的兩翼,他們清晰地勾劃了鄭敏詩學的富于啟迪意味的嬗變軌跡。
33、 處亂世中,深感人生寂寥的元好問,違抗世俗,寂寞地堅守個人內心,以上古為理想,并保留一份元氣與真誠,希求在更加廣闊的時空中確認自己的詩學存在。
34、 薄伽丘的詩學理論是中世紀詩學理論到文藝復興詩學理論的重要的過渡環(huán)節(jié),開創(chuàng)了新的詩學理論的先風。
35、 “文以載道”思想是儒家功用詩學的核心,而美刺說則是其重要內容。
36、 王安憶在創(chuàng)作和文學觀念兩方面的探索形成了她獨特的小說詩學。
37、 本文從話語分析的角度切入中國傳統詩學的研究。
38、 在學習嚴羽的同時,他結合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經驗和審美情趣,針對當時詩壇上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詩學觀點。
39、 作為詩家批評理念載體之一的詩歌選本,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文學思潮與詩學風尚,而且成為了他們進行文學論爭的有力武器。
40、 維柯通過這種螺旋上升的神圣回歸,來展現他的詩學體系。
41、 因此,以中國詩話詞話的觀念為主線,以西方詩學為參照,可以論證中國詩學的基本特性。
42、 模糊詩學的哲學基礎是唯物辯證法。
43、 如此通變的詩學思想突破了七子派格調論的理論格局,為萬歷中期公安派的興起、萬歷后期竟陵派的興起提供了理論借鑒。
44、 “妙悟”是嚴羽詩學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國美學史上禪、藝合流的內在理論基礎。
45、 正文分三章:第一章“元稹的感物吟志說”從元稹對兼濟之志和獨善之道雙重思想的追求中,探討他對詩歌創(chuàng)作詩興緣由和詩學功用的看法。
46、 清初著名出版家、詩人鄧漢儀,不僅創(chuàng)作了一批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而且在清初詩學建構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旗手。
47、 論文并進而探討魯迅各體創(chuàng)作的詩性特征,試圖展現其多樣統一的詩學品格。
48、 而與宗教、倫理、哲學和詩學等諸般文化形態(tài)盤根錯節(jié)在一起的印度文學和美學更像是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迷宮,往往令人望而卻步。
49、 本文從創(chuàng)作階段、詩歌意蘊、詩學思想和藝術風格三個方面,對賀鑄詩歌的基本面貌作較為全面的探析和考察。
50、 梵語詩學是世界三大古代詩學流派之一,其六派理論具有當代運用價值。
相關造句
詩禮人家造句記問之學造句文人學士造句鴻儒碩學造句市民文學造句困而學之造句學而時習之造句詩禮傳家造句學無常師造句學書學劍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