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造句
1、古代的科舉制度,就是通過逐級考試的辦法來選拔官吏。
2、他在小說中無情地揭露和諷刺了封建科舉制度的弊病。
3、在封建科舉制度下,許多人都幻想以十年寒窗之苦,換取功名利祿。
4、在科舉制度下,廣大士人都可以懷牒自進,貢送朝廷的人數(shù)也大為增加了,這樣就擴大了王朝統(tǒng)治的基礎,同時也便于從中選拔治國安民的人才。
5、由此觀之,科舉制具有典型的兩面性因而其影響也具有典型的雙重性。
6、童子科雖然是唐代科舉考試中的常科,但卻不為研究科舉制度史者所重視。
7、他是八股科舉制度的虔誠信徒,他真誠地捍衛(wèi)舉業(yè),最終成為八股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8、科舉制與民族傳統(tǒng)文化構成雙向關系,在長期考試實踐中形成品類繁多的科舉文化。
9、鑒于科舉制度的文化特性,文化應是“科舉學”學科建設的應有定位。
10、作為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試制度,中國的科舉制度對西方文官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
11、王韜主張改革科舉制度,建立近代學校教育制度。
12、中國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階級很善于網羅人才,他們通過科舉制度把有才華的人網羅到政府中來。
13、廟內設有中國科舉制度陳列館,"育才"、"興賢"、"仰高"三座牌坊氣宇軒昂,分別代表培養(yǎng)人才、選拔人才和對孔子的敬慕。"。
14、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科舉制的“匡時濟俗”功能才能發(fā)揮出來。
15、落第士人是科舉制度實行后的產物,是被科舉所淘汰的士人群體。
16、自從西太后廢除舊科舉制度,他就心灰意懶了.
17、科舉制并不是自創(chuàng)生即完備周密,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它也曾經歷了失誤、挫折,甚至后退。但是,由于一代代人的薪火相傳的持續(xù)努力,它一步步地完善,一步步地走向成熟。張宏杰
18、在歷史那散亂隨意的腳步當中,三年大比的科舉制以它的規(guī)整而緊湊的節(jié)奏引人注目。在歷史跨入了二十世紀的門檻之后,它才終結了前進的姿態(tài)。在嶄新的世紀里,很多舊的東西死去了,人們記憶中保留的是這些事物臨終前衰老而丑陋的面孔,這些長壽的死者沒有得到一個應該有的體面葬禮就被人淡忘了。張宏杰
19、科舉制度對整個唐代的士林心態(tài)、風俗習尚以及文學藝術產生過深遠影響,尤其是對唐人出處進退的人生選擇以及人生哲學的架構意義更為重大。
20、殿試是唐代科舉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21、但事實上,考試僅僅是科舉制度的“臭皮囊”,真正對社會產生影響的,是考試的內容。
22、封建時代科舉制度以連中鄉(xiāng)試、會試、殿試榜首的解元、會元、狀元為三元及第,酒家之取名大三元,即寓意為“酒家榜首,食肆班頭”。
23、先太宗還首創(chuàng)科舉制度,恨不得天下英雄盡入彀中矣,卻賺得英雄盡白頭。
24、有的同學寫孔乙己在冰天雪地的除夕之夜死在丁舉人家的大門口,用對比的方式揭示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25、但事實上,到了宣統(tǒng)二年,還出現(xiàn)中第舉人的喜報,反映出清政府廢科舉制度的不徹底性。
26、
27、毫無實際意義,耗讀書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科舉制是學非所用,用非所學。
28、比如盛唐時期,由于科舉制度的需要,干祿字勢就成了時書的審美標準,人們從審美上關心的也都是實現(xiàn)這種書寫的法度與功力。
29、????????朝鮮末期,由于官場腐敗,科舉制度已徒具形式,舞弊賄賂之風盛行。
30、事實上,到了明朝后期,八股文已經變成科舉制義文章的一種泛稱。
31、雖然有眾多的落第者,但在“利出一孔”的科舉制度中,少數(shù)幾個人所演義的成才故事,依然能夠激勵多數(shù)人去成就萬里挑一的神話。
32、袁世凱廢除了在中國沿襲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各級新式學堂教育,引進了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廣泛延納從海外學成歸來的新學精英并委以重任。
33、張之洞籌辦的廣雅書院破除了舊科舉制度,設務實課程,“砥礪名節(jié),關心時務,吸收新知,并使他們能出仕則為國家棟梁,為民則成為社會中堅”。
34、而且還仿照中國科舉制度,以儒家經典取士,從鄉(xiāng)塾到太學,都學習和使用漢文。
35、古代的課吏、科舉制度,曾對漢字書寫教育、書法繁榮發(fā)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1905年清朝取消科舉制度,書寫漢字主要依靠學校傳薪續(xù)火。
36、在很多人眼中,這種與科舉制度捆綁在一起的議論文體,是“僵化”“迂腐”的代名詞。
37、不幾年后,中國傳統(tǒng)教育史上一抹灰色陰影被最終揩去,流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徹底廢除,各級學堂被認定并納入中國的主流教育體系,沿襲至今。
38、(4)漢以后因襲博士官學制度(宋以后科舉制度猶是變相官學),以利祿熏人心,以權威約真理,經世致用,空存美談,釣名漁利,長留穢德。
39、由于科舉制度及第者享有豐富的優(yōu)待的榮譽,而且科舉也是普通人出頭的重要途徑,因此經常會有貧士高中之后拋妻棄子的悲劇發(fā)生。
40、全書故事情節(jié)雖沒有一個主干,可是有一個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氣。
相關造句
齊眉舉案造句舉止自若造句舉國一致造句不可枚舉造句舉世無敵造句舉國若狂造句知情不舉造句料敵制勝造句因事制宜造句舉無遺策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