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屣
詞語 | 倒屣 |
---|---|
拼音 | dǎo xǐ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亦作倒屧。急于出迎,把鞋倒穿。《三國(guó)志.魏志.王粲傳》:時(shí)邕才學(xué)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后因以形容熱情迎客。3.指從坐席上匆忙避開。解釋:
(一)、亦作“ 倒屧 ”。急于出迎,把鞋倒穿。
《三國(guó)志·魏志·王粲傳》:“時(shí) 邕 才學(xué)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 粲 在門,倒屣迎之。 粲 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 邕 曰:‘此 王公 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后因以形容熱情迎客。 唐 皮日休 《初夏即事寄魯望》詩(shī):“敲門若我訪,倒屣欣逢迎。”屣,一本作“ 屧 ”。 元 任昱 《折桂令·同友人聯(lián)句》曲:“既有當(dāng)壚,毋勞倒屣,便可投轄。”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吾輩得施為,正好談心花底;蘭友瓜戚,門外不須倒屣。”
(二)、指從坐席上匆忙避開。
《西京雜記》卷二:“ 衡 邑人有言《詩(shī)》者, 衡 從之與語,質(zhì)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釋義:
倒屣,典故名,典出《三國(guó)志》卷二十一《魏書·王粲傳》。倒屣,倒穿著鞋。古人家居,脫鞋席地而坐。客人來到,因急于出迎,以致把鞋穿倒。后以倒屣形容主人熱情迎客。又作“倒履”。
相關(guān)詞語:
阿平絕倒拜倒轅門本末倒置白黑顛倒冰山易倒不識(shí)起倒不知顛倒不知起倒倒鳳顛鸞倒冠落佩倒戈卸甲倒海翻江倒三顛四倒山傾海倒背如流倒繃孩兒倒裳索領(lǐng)倒持泰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