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
詞語 | 太公 |
---|---|
拼音 | tài gōng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方〉曾祖。(二)、指姜太公。
解釋:
(一)、古代稱父或尊稱他人之父。
《史記·高祖本紀(jì)》:“ 高祖 五日一朝 太公 ,如家人父子禮。”《后漢書·袁譚傳》:“然孤與太公,志同愿等。” 李賢 注:“言太公者尊之,謂 紹 也。”《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他父親 匡太公 在房里已聽見兒子回來了。”
(二)、稱祖父。
清 以來亦稱曾祖為太公。《后漢書·李燮傳》:“ 李氏 滅矣!自太公已來,積德累仁,何以遇此。” 李賢 注:“太公謂祖父 郃 也。”
(三)、對老者的尊稱。
清 趙翼 《陔馀叢考·太公》:“今人既呼祖曰公,則呼曾祖為太公。”
(四)、即 太公望 呂尚 。
明 高明 《琵琶記·蔡公逼試》:“來的卻是 張?zhí)?呵!”《水滸傳》第三七回:“你且在這里少待,等我入去報知莊主太公。”
(五)、復(fù)姓。
春秋 有 太公任 。見《莊子·山木》。《國語·魯語上》:“夫 齊 棄 太公 之法而觀民於社。” 韋昭 注:“ 太公 , 齊 始祖 太公望 也。”《韓非子·喻老》:“ 文王 舉 太公 於 渭 濱者,貴之也。” 漢 東方朔 《答客難》:“ 太公 體行仁義。”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迎駕》:“金鰲上鉤,金鰲上鉤,好似 太公 一釣,享國千秋。”
釋義:
1.古代稱父或尊稱他人之父。 2.稱祖父。 3.清以來亦稱曾祖為太公。 4.對老者的尊稱。 5.即太公望呂尚。 6.復(fù)姓。春秋有太公任。見《莊子.山木》。
造句:
1、當(dāng)我從太公家出來回家時,月亮仍然那么寧靜,唯一不同是,它不再走在我們了,當(dāng)我回頭時,它飄飄悠悠走向遠(yuǎn)方,好像說:“再見了,明年再見!”。
2、姜太公釣魚的心態(tài)你體會過嗎?他為了成功等待了80年。
相關(guān)詞語:
安如太山白衣公卿報冰公事秉公辦理秉公無私抱冰公事背公向私背公營私逼人太甚秉公滅私秉公任直城北徐公出以公心持論公允出公忘私大公無私砥節(jié)奉公丁公鑿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