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
詞語 | 公車 |
---|---|
拼音 | gōng chē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屬于公家的車(多指汽車)。解釋:
(一)、君主的兵車。
《詩·魯頌·閟宮》:“公車千乘,朱英緑縢,二矛重弓。” 鄭玄 箋:“兵車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 孔穎達 疏:“公之兵車有千乘矣。”
(二)、官車。
《周禮·春官·巾車》:“巾車掌公車之政令。” 鄭玄 注:“公,猶官也。”《后漢書·霍谞傳》:“服闕,公車徵,再遷 北海 相,入為尚書僕射。” 唐 元結 《黍官引》:“公車詣魏闕,天子垂清問。”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偕計》:“茲奉嚴君而同上公車,須別慈母而載馳孔道。”
(三)、 漢 代官署名。為衛尉的下屬機構,設公車令,掌管宮殿司馬門的警衛。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經由此處受理。后以指此類官署。
《史記·滑稽列傳》:“ 朔 初入 長安 ,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后漢書·丁鴻傳》:“賜御衣及綬,稟食公車,與博士同禮。” 李賢 注:“公車,署名。公車所在,因以名。諸待詔者,皆居以待命,故令給食焉。” 唐 元稹 《高端婺州長史》:“爾等皆執藝術,待詔公車。”《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七年》:“伏望詔求方正有道之士,召詣公車對策;如 司馬光 、 蘇轍 輩,復置左右,以輔圣德。”
(四)、 漢 代以公家車馬遞送應征的人,后因以“公車”為舉人應試的代稱。
明 王晫 《今世說·雅量》:“﹝ 李夢蘭 ﹞弱冠舉孝廉,公車不第,策蹇南歸,務益砥礪讀書。”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二:“家 西澗 先生説:‘ 張之杜 中 順治 辛卯舉人,連上公車不第,因就 朱方旦 問之。’” 清 王韜 《<日本雜事詩>序》:“而君時公車北上,以此相左。”
(五)、借指應試的舉子。
《花月痕》第二回:“那年春闈榜后,朝議舉行鴻詞科,因此各道公車,遲留觀望,不盡出都。”
釋義:
1.君主的兵車。 2.官車。 3.漢代官署名。為衛尉的下屬機構﹐設公車令﹐掌管宮殿司馬門的警衛。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經由此處受理。后以指此類官署。 4.漢代以公家車馬遞送應征的人﹐后因以"公車"為舉人應試的代稱。 5.借指應試的舉子。
相關詞語:
安步當車安車蒲輪白衣公卿寶馬香車報冰公事杯水車薪閉門造車弊車羸馬兵車之會秉公辦理秉公無私抱冰公事背公向私背公營私杯蛇鬼車秉公滅私秉公任直博覽五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