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期
詞語 | 刻期 |
---|---|
拼音 | kè qī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見〖克期〗。解釋:
(一)、限定日期。刻,通“ 剋 ”。
《三國志·魏志·公孫瓚傳》:“遣人與子書,刻期兵至,舉火為應。”《資治通鑒·晉穆帝永和元年》:“ 虎 好獵,晚歲,體重不能跨馬,乃造獵車千乘,刻期校獵。”《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他踞了碉樓,以逸待勞,我們倒難以刻期取勝。” 章炳麟 《政聞社社員大會破壞狀》:“ 啟超 説國會議院等事,且曰:今朝廷下詔,刻期立憲。”
釋義:
kè qī[on a set date] 克期,在嚴格規定的期限內。明 馮夢龍 清 蔡元放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一回:“楚王乃與五國定從約,刻期大舉。”2002年《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規范使用“克期”。
造句:
1、 安徽除前舉“招納亡命,聯絡十余村莊”,“刻期攻城”的謝家大戶謝四老虎謝珍科。
2、 便差軍數萬,筑濡須塢,曉夜并工,刻期告竣。
相關詞語:
不期而然不期而遇不期修古不期而會不期而同春宵一刻刺心刻骨丹楹刻桷刁鉆刻薄雕蟲篆刻雕文刻鏤雕蟲刻篆雕心刻腎豐取刻與鬼刻神劖貴不期驕后會無期后會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