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澀
詞語(yǔ) | 梗澀 |
---|---|
拼音 | gěng sè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yǔ) |
形式 | ab式詞語(yǔ) |
意思:
(一)、亦作“梗澁”。(一)、阻塞。《晉書(shū)·王承傳》:“是時(shí)道路梗澀,人懷危懼。承 每遇艱險(xiǎn),處之夷然。”唐 韓愈《嘲鼾睡》詩(shī):“黃河 弄濆瀑,梗澀連拙 鮌。”宋 歐陽(yáng)修《論修河第三狀》:“三五年間,五州凋弊,河流注溢,久又淤高,流行梗澁,則上流必決。”《金史·移剌道傳》:“海陵 南伐,使督運(yùn)芻糧,所在盜起,道路梗澁,間關(guān)僅至 淮南。”《續(xù)資治通鑒·宋太宗淳化四年》:“今 女真 據(jù)其間,道路梗澀,甚於涉海。”(二)、遲鈍;滯澀。《宋史·張茂直傳》:“茂直 淳至寡言,晚年多疾,才思梗澀不稱職。”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宦娘》:“齋童聞琴自作聲,初以為僚僕之戲也;既知其非人,始白 溫。溫 自詣之,果不妄。其聲梗澀,似將效己而未能者。”
解釋:
(一)、亦作“ 梗澁 ”。
1.阻塞。《晉書(shū)·王承傳》:“是時(shí)道路梗澀,人懷危懼。 承 每遇艱險(xiǎn),處之夷然。” 唐 韓愈 《嘲鼾睡》詩(shī):“ 黃河 弄濆瀑,梗澀連拙 鮌 。” 宋 歐陽(yáng)修 《論修河第三狀》:“三五年間,五州凋弊,河流注溢,久又淤高,流行梗澁,則上流必決。”《金史·移剌道傳》:“ 海陵 南伐,使督運(yùn)芻糧,所在盜起,道路梗澁,間關(guān)僅至 淮南 。”《續(xù)資治通鑒·宋太宗淳化四年》:“今 女真 據(jù)其間,道路梗澀,甚於涉海。”
(二)、遲鈍;滯澀。
《宋史·張茂直傳》:“ 茂直 淳至寡言,晚年多疾,才思梗澀不稱職。”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宦娘》:“齋童聞琴自作聲,初以為僚僕之戲也;既知其非人,始白 溫 。 溫 自詣之,果不妄。其聲梗澀,似將效己而未能者。”
釋義:
梗澀是漢語(yǔ)詞匯,拼音gěng sè,指阻塞。
相關(guān)詞語(yǔ):
才短思澀從中作梗斷梗飄蓬斷梗浮萍斷梗飄萍斷梗飛蓬泛萍浮梗梗泛萍飄梗泛萍漂梗跡蓬飄梗跡萍蹤梗頑不化艱深晦澀盲風(fēng)澀雨木梗之患暗中作梗漂蓬斷梗僻字澀句
詞語(yǔ)形式
熱門(mén)屬性詞語(y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