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戚
詞語 | 干戚 |
---|---|
拼音 | gān qī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亦作“干鏚”。盾與斧。古代的兩種兵器。亦為武舞所執的舞具。(二)、指征戰。
解釋:
(一)、亦作“ 干鏚 ”。盾與斧。古代的兩種兵器。亦為武舞所執的舞具。
《詩·大雅·公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 毛 傳:“戚,斧也。” 鄭玄 箋:“干,盾也。”《禮記·樂記》:“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孔穎達 疏:“干,盾也;戚,斧也。武舞所執之具。”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十:“ 刑天 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唐 褚亮 《祭方丘樂章·舒和》:“玉幣牲牷分薦享,羽旄干鏚遞成容。”
(二)、指征戰。
《魏書·邢巒傳》:“未有捨干戚而康時,不征伐而混一。”《南史·梁紀下》:“然先王文武遞用……而帝留心俎豆,忘情干戚,溺於釋教,弛於刑典。” 唐 李昂 《從軍行》:“欲令塞上無干戚,會待單于繫頸時。”
釋義:
干戚,干,盾牌;戚,大斧。《山海經·海外西經》:炎帝敗于阪泉,近臣刑天一直伴隨左右,居于南方。刑天不甘心失敗,手執利斧和盾牌,直殺上中央天帝的宮門之前。黃帝親自披掛出戰,雙方殺得天昏地暗。刑天不敵,被黃帝斬下頭顱埋在常羊山里。沒了頭顱的刑天再次站起,以兩個乳頭作眼睛,肚臍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戰斗不止。
相關詞語:
蔽日干云不干不凈唇干口燥材優干濟蟬喘雷干炊臼之戚大動干戈倒載干戈倒置干戈倒持干戈倒戢干戈燈盡油干顛倒干坤非意相干干柴烈火干城之將干將莫邪干凈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