訚訚
詞語 | 訚訚 |
---|---|
拼音 | yín yín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a式詞語 |
意思:
形容辯論時態度好。解釋:
(一)、說話和悅而又能辯明是非之貌。
《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 朱熹 集注:“誾誾,和悅而諍也。” 劉寶楠 正義:“諍者辯論其是非也。” 唐 張說 《東都酺宴》詩序:“將吏咸集,佩章有序,鏘鏘濟濟,侃侃誾誾。” 董必武 《挽陳毅同志詩》:“誾誾談國事,了了述邊情。”
(二)、盛貌。
《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桂樹交而相紛兮,芳酷烈之誾誾。” 李善 注:“酷烈誾誾,香氣盛也。”
(三)、犬吠聲。誾,用同“ 狺 ”。
唐 孟郊 《秋懷》詩之十五:“詈言不見血,殺人何紛紛,聲如窮家犬,吠竇何誾誾。”
(四)、高大貌。誾,通“ 言 ”。
唐 韓愈 《南山詩》:“誾誾樹墻垣,巘巘架庫廄。” 錢仲聯 集釋:“ 王元啟 曰:誾誾恐取《詩·大雅》‘崇墉言言’之義。古字誾與言通。 毛 傳云:‘言言,高大也。’ 方成珪 《箋正》;《禮·玉藻》:‘二爵而言言斯。’注:‘言言與誾誾同。’”
相關鏈接:訚
相關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