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就
詞語 | 去就 |
---|---|
拼音 | qù jiù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擔任或不擔任職務:去就未定。解釋:
(一)、離去或接近;擔任官職或不擔任官職。
《莊子·秋水》:“寧於禍福,謹於去就。” 晉 皇甫謐 《<高士傳>序》:“身不屈於王公,名不耗於終始,自 堯 至 魏 ,凡九十餘人,雖執節若 夷 齊 ,去就若兩 龔 ,皆不録也。” 宋 梅堯臣 《勉致仕李秘監》詩:“去就異前人,其義已介獨。”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歸真》:“且前并未受過天朝官爵恩典,何忍遽棄其官而來投順乎?其中必大有所見,乃能如此去就也。”
(二)、猶取舍。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保位權》:“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民知所去就,然后可以致治。” 宋 王禹偁 《與李宗諤書》:“能不以炎涼為去就者,雖貧賤之交固亦鮮得,況貴胄乎?”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逃名》:“逃名,固然也不能說是豁達,但有去就,有愛憎,究竟總不失為潔身自好之士。”
(三)、去留不定。常有離去之意。
《魏書·韓茂傳》:“先是, 河 外未賓,民多去就,故權立 東青州 為招懷之本。”《新唐書·劉祥道傳》:“今任官率四考罷,官知秩滿,則懷去就;民知遷徙,則茍且。以去就之官,臨茍且之民,欲移風振俗,烏可得乎?”《金史·逆臣傳·完顏元宜》:“ 世宗 即位於 遼陽 ,軍中多懷去就。”
(四)、舉止行動。
《鹖冠子·道端》:“受官任治,觀其去就,足以知智;迫之不懼,足以知勇。”《三國志·魏志·杜畿傳》:“ 范先 欲殺 畿 以威眾。且觀 畿 去就,於門下斬殺主簿已下三十餘人, 畿 舉動自若。” 唐 谷神子 《博異志·呂鄉筠》:“忽見波上有漁舟而來者,漸近,乃一老父,鬢眉皤然,去就異常。”
(五)、指符合禮節的行動。猶體統。
唐 李商隱 《雜纂》卷上有“失去就”類列舉“卸起帽共人言語;駡他人家奴婢”等十種不符合禮節的行為。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四:“ 唐 襄州 趙康凝 令公……路由 夏口 , 杜洪念 公郊迓,以主座遜之,遽尸其位。其不識去就,皆此類也。”《詩話總龜》卷十一引 宋 王直方 《直方詩話》:“ 郭功父 方與 荊公 坐,有一人展刺云:‘詩人 龍太初 。’ 功父 勃然曰:‘相公前敢稱詩人,其不識去就如此!’”
釋義:
去就,漢語詞匯。拼音:qù jiù ,詞語,在句子中,可理解為:離去或接近;擔任官職或不擔任官職;猶取舍;去留不定;舉止行動;指符合禮節的行動(猶體統)等不同的意思。
造句:
1、玄鳳鸚鵡紅色的臉頰看上去就想個紅了臉的小孩。
2、油菜花在農民伯伯的呵護下都綻開了笑臉,一眼望去就像金黃色的海洋,微風輕輕一吹,層層翻滾美麗極了。油菜花呀,油菜花,你不像別的花兒嬌弱,你不需要細心的呵護,卻給人們帶來許許多多實在的東西。
相關詞語:
按部就班按步就班拔葵去織半推半就避害就利避禍就福避實就虛避重就輕不堪造就不如歸去不知就里不知去向把臂徐去背本就末避毀就譽避難就易草創未就陳力就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