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
詞語 | 刺桐 |
---|---|
拼音 | cì tóng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樹名。亦稱海桐、山芙蓉。落葉喬木。花、葉可供觀賞,枝干間有圓錐形棘刺,故名。原產 印度、馬來亞 等地,我國 廣東 一帶亦多栽培。舊時多入詩。亦以指刺桐之花。唐 羅鄴《放鴨》詩:“好倚青山與碧溪,刺桐毛竹待雙棲。”唐 朱慶馀《南嶺路》詩:“經冬來往不踏雪,盡在刺桐花下行。”前蜀 李珣《南鄉子》詞之十:“相見處,晚晴天,刺桐花下越臺前。”宋 蘇軾《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詩:“記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開。”清 孫枝蔚《論詩》詩:“紙作牡丹工剪刻,何如堦下刺桐花。”(二)、今 福建省 泉州市 的別稱。唐 時環城皆種植刺桐,故稱。亦名 桐城。宋 元 時代伊斯蘭旅行家東來,常以 刺桐 一名記入其行紀。《馬可波羅行紀》中亦以 刺桐 稱 泉州。
解釋:
(一)、樹名。亦稱海桐、山芙蓉。落葉喬木。花、葉可供觀賞,枝干間有圓錐形棘刺,故名。原產 印度 、 馬來亞 等地,我國 廣東 一帶亦多栽培。舊時多入詩。亦以指刺桐之花。
唐 羅鄴 《放鴨》詩:“好倚青山與碧溪,刺桐毛竹待雙棲。” 唐 朱慶馀 《南嶺路》詩:“經冬來往不踏雪,盡在刺桐花下行。” 前蜀 李珣 《南鄉子》詞之十:“相見處,晚晴天,刺桐花下越臺前。” 宋 蘇軾 《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詩:“記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開。” 清 孫枝蔚 《論詩》詩:“紙作牡丹工剪刻,何如堦下刺桐花。”
(二)、今 福建省 泉州市 的別稱。
唐 時環城皆種植刺桐,故稱。亦名 桐城 。 宋 元 時代伊斯蘭旅行家東來,常以 刺桐 一名記入其行紀。《馬可波羅行紀》中亦以 刺桐 稱 泉州 。
釋義:
1.樹名。亦稱海桐﹑山芙蓉。落葉喬木。花﹑葉可供觀賞,枝干間有圓錐形棘刺,故名。原產印度﹑馬來亞等地,我國廣東一帶亦多栽培。舊時多入詩。亦以指刺桐之花。 2.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別稱。唐時環城皆種植刺桐,故稱。亦名桐城。宋元時代伊斯蘭旅行家東來,常以刺桐一名記入其行紀。《馬可波羅行紀》中亦以刺桐稱泉州。
造句:
1、外公家門口有一棵刺桐樹,靜靜的佇立在半山坡上,火紅的刺桐花,像極了一抹火紅的胭脂。一切走過的足跡,透過他的深沉的目光沉積,直到記憶模糊。
2、刺桐花日常作用也多多,可以制成玩具;樹葉樹皮入藥,有解熱和利尿的功效。刺桐花帶著美好,帶著熱情默默地奉獻給人們,給生活增添了樂趣!
相關詞語:
肉中刺背若芒刺背生芒刺刺刺不休刺股讀書刺股懸梁陳古刺今刺虎持鷸刺上化下刺心刻骨刺心裂肝刺心切骨斷蛟刺虎話里帶刺話里有刺話中帶刺雞頭魚刺芒刺在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