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
詞語 | 童蒙 |
---|---|
拼音 | tóng méng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年幼無知的兒童。解釋:
(一)、幼稚愚昧。
《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朱熹 本義:“童蒙,幼稚而蒙昧。”《淮南子·俶真訓》:“皆欲離其童蒙之心,而覺視於天地之間,是故其德煩而不能一。” 三國 魏 嵇康 《游仙》詩:“授我自然道,曠若發童蒙。” 晉 葛洪 《抱樸子·詰鮑》:“且夫遠古質樸,蓋其未變,民尚童蒙,機心不動。”
(二)、指無知的兒童。
晉 葛洪 《抱樸子·正郭》:“中人猶不覺,童蒙安能知?” 唐 元稹 《江邊》詩:“散誕都由習,童蒙剩懶散。”《三國演義》第四三回:“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 朱自清 《<文心>序》:“按照老看法,這類書至多只能指示童蒙,不登大雅。”
(三)、指童年。
唐 韓愈 《祭竇司業文》:“我之獲見,實自童蒙。既愛既勸,在麻之蓬。” 清 錢謙益 《母李氏仍前贈》:“事夫篤疾之餘,訓子童蒙之日。”
釋義:
①年幼無知的兒童:中人猶不覺,童蒙安能知|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 ②愚昧無知:民尚童蒙,機心不動|童蒙不知東西。
造句:
1、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傾奪相夸侈,不知身所終。
2、中國古代的童蒙教育方法,對當今社會仍具有重要的啟發借鑒作用。
相關詞語:
白叟黃童被澤蒙庥齒豁頭童二童一馬發蒙解惑發蒙振聵發蒙振落反老還童返老還童發蒙解縛返老歸童負任蒙勞鶴發童顏黃童白叟鴻蒙初辟狐裘蒙戎狐裘蒙茸黃童白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