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辭
詞語 | 致辭 |
---|---|
拼音 | zhì cí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在儀式上講表示勉勵、感謝、祝賀、哀悼等的話解釋:
(一)、亦作“ 致詞 ”。指用文字或語言向人表達(dá)思想感情。
《楚辭·九章·思美人》:“因歸鳥而致辭兮,羌宿高而難當(dāng)。” 王逸 注:“思附鴻鴈達(dá)中情也。” 唐 杜甫 《石壕吏》詩:“聽婦前致詞,三男 鄴城 戍。” 唐 權(quán)德輿 《拜昭陵過咸陽墅》詩:“田夫競致辭,鄉(xiāng)耋爭來前。”
(二)、猶致語。
《宋史·樂志十七》:“每春秋圣節(jié)三大宴……樂工致辭,繼以詩一章,謂之‘口號’,皆述德美及中外蹈詠之情。初致辭,羣臣皆起聽,聽辭畢,再拜。”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三:“樂人 史金著 者,粗能屬文,致詞於簾陛之外。”參見“ 致語 ”。
(三)、現(xiàn)指在舉行會議或某種儀式時請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講話。如:請主席致辭(詞)。
釋義:
致辭,詞語,拼音zhì cí,亦作"致詞"。指用文字或語言向人表達(dá)思想感情,現(xiàn)指在舉行會議或某種儀式時請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講話。
造句:
1、而致辭聲和觥籌交錯的祝酒聲也變小了,成了嘟囔和叮當(dāng)作響之聲。
2、在我看起來,極大多數(shù)在畢業(yè)典禮上致辭的人,都是胡說八道,不知所云。
相關(guān)詞語:
百辭莫辯卑辭重幣便辭巧說不辭而別不辭勞苦步調(diào)一致百喙難辭百慮一致卑辭厚幣卑辭厚禮悖言亂辭表里一致辯口利辭別無二致不謀同辭傳聞異辭辭不達(dá)意辭多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