鬢棗
詞語 | 鬢棗 |
---|---|
拼音 | bìn zǎo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亦作“髩棗”。古代婦女發具之一。形如棗核,因以名之。 唐 宇文氏 《妝臺記》:“ 梁簡文 詩:‘同安鬟里撥,異作額間黃。’撥者,捩開也。婦女理鬟用撥,以木為之,形如棗核,兩頭尖尖,可二寸長,以漆光澤,用以鬆髩,名曰髩棗。”解釋:
(一)、亦作“髩棗”。古代婦女發具之一。形如棗核,因以名之。
唐 宇文氏 《妝臺記》:“ 梁簡文 詩:‘同安鬟里撥,異作額間黃。’撥者,捩開也。婦女理鬟用撥,以木為之,形如棗核,兩頭尖尖,可二寸長,以漆光澤,用以鬆髩,名曰髩棗。”
釋義:
1.亦作"鬢棗"。 2.古代婦女發具之一。形如棗核,因以名之。
相關詞語:
拔葵啖棗鬢亂釵橫釵橫鬢亂昌歜羊棗楚腰衛鬢耳鬢斯磨耳鬢廝磨耳鬢撕磨風鬟霧鬢風鬟雨鬢付之梨棗囫圇吞棗禍棗災梨鶻侖吞棗渾掄吞棗渾淪吞棗交梨火棗兩鬢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