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人
詞語 | 化人 |
---|---|
拼音 | huà rén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有幻術的人。《列子·周穆王》:“周穆王 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硋。”張湛 注:“化幻人也。”清 趙翼《<小倉山房集>中有<詠物詩>戲用其韻鏡》詩:“誰從對面偷描我,忽漫分身作化人。”(二)、指有道術的人。《關尹子·四符》:“譬如化人,若有厭生死心、超生死心,止名為妖,不名為道。”
(三)、佛教謂佛、菩薩變形為人,以化度眾生者。《翻譯名義集·寺塔壇幢》:“周穆王 時,文殊、目連 來化,穆王 從之。即《列子》所謂化人者是也。”宋 蘇軾《同正輔表兄人游白水山》詩:“因隨化人履巨跡,得與仙兄躡飛鞚。”王十朋 注:“自水巖 有大足跡,世謂之佛跡。今‘化人’,則借以言佛耳。”
(四)、仙人。前蜀 杜光庭《溫江縣招賢觀眾齋詞》:“歷代化人,隨機濟物,大惟邦國,普及幽明,俱賴神功,咸承景貺。”金 雷琯《龍德宮》詩:“綵仗竟無金母降,仙裾猶憶化人攜。”清 吳偉業《海市》之二:“灝氣空濛萬象來,非煙非霧化人裁。”
(五)、勸化人;教化人。唐 黃滔《丈六金身碑》:“夫帝王之道,理世也;釋氏之教,化人也。理世之與化人,蓋殊路而同歸。”宋 王禹偁《柳府君墓碣銘》:“有 唐 以武勘亂,以文化人。”
解釋:
(一)、有幻術的人。
《列子·周穆王》:“ 周穆王 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硋。” 張湛 注:“化幻人也。” 清 趙翼 《<小倉山房集>中有<詠物詩>戲用其韻鏡》詩:“誰從對面偷描我,忽漫分身作化人。”
(二)、指有道術的人。
《關尹子·四符》:“譬如化人,若有厭生死心、超生死心,止名為妖,不名為道。”
(三)、佛教謂佛、菩薩變形為人,以化度眾生者。
《翻譯名義集·寺塔壇幢》:“ 周穆王 時, 文殊 、 目連 來化, 穆王 從之。即《列子》所謂化人者是也。” 宋 蘇軾 《同正輔表兄人游白水山》詩:“因隨化人履巨跡,得與仙兄躡飛鞚。” 王十朋 注:“ 自水巖 有大足跡,世謂之佛跡。今‘化人’,則借以言佛耳。”
(四)、仙人。
前蜀 杜光庭 《溫江縣招賢觀眾齋詞》:“歷代化人,隨機濟物,大惟邦國,普及幽明,俱賴神功,咸承景貺。” 金 雷琯 《龍德宮》詩:“綵仗竟無金母降,仙裾猶憶化人攜。” 清 吳偉業 《海市》之二:“灝氣空濛萬象來,非煙非霧化人裁。”
(五)、勸化人;教化人。
唐 黃滔 《丈六金身碑》:“夫帝王之道,理世也;釋氏之教,化人也。理世之與化人,蓋殊路而同歸。” 宋 王禹偁 《柳府君墓碣銘》:“有 唐 以武勘亂,以文化人。”
釋義:
古代名詞,意指掌握道術、幻術(變戲法)的方術之人或修為極高的人,已入化境之人。另有清朝傳奇作者丁耀亢所作的《化人游》。現在引申為一個動詞,意指感化人。
相關詞語:
一人敵矮人看場愛人好士愛人利物愛人以德暗箭傷人矮人觀場矮人看戲暗錘打人暗箭中人百年樹人傍人籬壁傍人門戶悲天憫人北道主人婢作夫人變化多端變化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