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
詞語 | 離騷 |
---|---|
拼音 | lí sāo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戰國時楚國屈原的抒情長詩。作品表達了關心國家命運、要求改革政治的進步理想,傾訴了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和憂愁,表現了對保守勢力毫不妥協的斗爭精神,塑造了詩人自己的憂國憂民、忠貞不渝的藝術形象。作品采用比喻夸張的手法,穿插大量神話,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色彩。解釋:
(一)、遭遇憂患。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離騷者,猶離憂也…… 屈平 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類對》:“ 劉斯立 跂 , 莘老丞相 長子,賢而能文。 建中靖國 間,丞相追復, 斯立 以啟謝諸公云:‘晚歲離騷,旋招魂於異域;平生精爽,猶見夢於故人。’”
(二)、離別的愁思。語本《楚辭·離騷》 漢 王逸 注:“離,別也;騷,愁也;經,徑也。言己放逐離別,中心愁思,猶陳直徑,以風諫君也。” 唐 岑參 《送趙侍御歸上都》詩:“帝城誰不戀,回望動離騷。” 宋 方岳 《齊天樂·和楚客賦蘆》詞:“天豈無情,離騷點點送歸客。”
(三)、牢騷。
《北史·儒林傳論》:“ 孝籍 徒離騷其文,尚何救也。” 宋 蘇轍 《次韻子瞻見寄》:“ 賈生 作傳無封事, 屈平 憂世多離騷。”
(四)、文體之一種。
宋 魏慶之 《詩人玉屑·詩體上》:“風雅頌既亡,一變而為離騷,再變而為 西漢 五言,三變而為歌行雜體,四變而為 沉 宋 律詩。”
(五)、泛指詞賦、詩文。
清 杭世駿 《<東城雜記>序》:“斯誠離騷之博徒,藝苑之別子矣。”
(六)、曲名。
元 耶律楚材 《夜坐彈離騷》:“一曲《離騷》一椀茶,箇中真味更何加。” 游國恩 《楚辭概論·楚辭的名稱》:“﹝《離騷》﹞這個名詞的解釋,也不是 楚 言,也不是離憂,也不是遭憂和別愁,更不是明擾,乃是 楚 國當時一種曲名。按《大招》云:‘ 楚 《勞商》只。’ 王逸 曰:‘曲名也。’按‘勞商’與‘離騷’為雙聲字,古音‘勞’在‘宵’部,‘商’在‘陽’部,‘離’在‘歌’部,‘騷’在‘幽’部。‘宵’‘歌’、‘陽’‘幽’,并以旁紐通轉,故‘勞’即‘離’,‘商’即‘騷’,然則‘勞商’與‘離騷’,原來是一物而異其名罷了。‘離騷’之為 楚 曲,猶后世‘齊驅’‘吳趨’之類。 王逸 不知‘勞商’即‘離騷’之轉音,故以為另一曲名,正如他不知《大招》的‘鮮卑’與《招魂》的‘犀比’是一件東西一樣。”
釋義:
《楚辭》篇名。戰國楚人屈原作。共二千四百余字。“離騷”之意,一般認為是“遭憂”或“牢騷”。前半部分表達作者的理想抱負,以及遭受奸黨攻擊而寧死不改的執著意志;后半部分具有浪漫色彩,寫作者神游天地,甘愿以死相殉。篇中將歷史、神話、現實交織在一起,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喻,辭采瑰麗,結構宏大,是中國古代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作。
造句:
1、《離騷》充分反映出屈原憂國憂民的赤膽忠心。
2、屈原的《離騷》充分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強烈感情。
相關詞語:
愛別離苦斑駁陸離悲歡離合背井離鄉必里遲離病骨支離不即不離班駁陸離背鄉離井本同末離避世離俗別鶴離鸞惝恍迷離秤不離砣唇不離腮寸步不離澄神離形承嬗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