霶霈
詞語 | 霶霈 |
---|---|
拼音 | pāng pèi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大雨。(二)、比喻盛大;盛多。
解釋:
(一)、大雨。
漢 焦贛 《易林·巽之離》:“隱隱大雷,霶霈為雨。” 唐 元稹 《獻滎陽公詩五十韻啟》:“持杯棬而承澍雨,自滿而止,又安能測其霶霈之所至哉!” 清 曹寅 《望雨謠》:“幽天赫赫勢霶霈,雷公振鐸驅山碎。”
(二)、比喻盛大;盛多。
唐 獨孤及 《酬皇甫侍御望天灊山見示之作》詩:“天旋物順動,德布澤霶霈。”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上坐未久,書生殺驢拔蒜備饌,酒肉霶霈,上顧而奇之。” 宋 歐陽修 《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詩:“有時肆顛狂,醉墨灑霶霈。”
釋義:
lǘ jū ㄌㄩˊ ㄐㄨ驢鞠(驢鞠)古代的一種馬球運動。因在驢上擊鞠,故稱。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黥》:“ 崔承寵 少從軍,善驢鞠,逗脫杖捷如膠焉。”《新唐書·敬宗紀》:“甲子,觀驢鞠、角觝于三殿。”
相關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