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頭蛇
詞語 | 兩頭蛇 |
---|---|
拼音 | liǎng tóu shé |
字?jǐn)?shù) | 3字詞語 |
形式 | abc式詞語 |
意思:
蛇之一種。無毒,尾圓鈍,驟看頗象頭,且有與頭相同的行動(dòng)習(xí)性,故名。古人傳說見之者死。解釋:
(一)、蛇之一種。無毒,尾圓鈍,驟看頗象頭,且有與頭相同的行動(dòng)習(xí)性,故名。古人傳說見之者死。
漢 賈誼 《新書·春秋》:“ 孫叔敖 之為嬰兒也,出游而還,憂而不食。其母問其故,泣而對曰:‘今日吾見兩頭蛇,恐去死無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聞見兩頭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見,吾已埋之也。’其母曰:‘無憂,汝不死。吾聞之:有陰德者,天報(bào)之以福。’”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上》:“昔 孫叔敖 殺兩頭蛇以為后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dá)乎。”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下:“兩頭蛇,嶺外多此類。時(shí)有如小指大者,長尺餘,腹下鱗紅皆錦文。一頭有口眼,一頭似蛇而無口眼。云兩頭俱能進(jìn)退,謬也。昔 孫叔敖 見之不祥,乃殺而埋之。南人見之以為常,其禍安在哉?”一說為兩頭分岐的蛇。
釋義:
1.蛇之一種。無毒,尾圓鈍,驟看頗象頭,且有與頭相同的行動(dòng)習(xí)性,故名。古人傳說見之者死。漢賈誼《新書·春秋》:"孫叔敖之為嬰兒也﹐出游而還﹐憂而不食。其母問其故﹐泣而對曰:'今日吾見兩頭蛇﹐恐去死無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聞見兩頭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見﹐吾已埋之也。'其母曰:'無憂﹐汝不死。吾聞之:有陰德者﹐天報(bào)之以福。'"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上》:"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后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dá)乎。"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下:"兩頭蛇﹐嶺外多此類。時(shí)有如小指大者﹐長尺余﹐腹下鱗紅皆錦文。一頭有口眼﹐一頭似蛇而無口眼。云兩頭俱能進(jìn)退,謬也。昔孫叔敖見之不祥,乃殺而埋之。南人見之以為常﹐其禍安在哉?"一說為兩頭分歧的蛇。《尓雅·釋地》"中有枳首蛇焉"晉郭璞注"歧頭蛇也。或曰今江東呼兩頭蛇。為越王約發(fā),亦名弩弦。"
造句:
1、五眼雞岐山鳴鳳,兩頭蛇南陽臥龍,三腳貓渭水飛熊。
2、他用左手自負(fù)地?fù)]動(dòng)著一條盤繞的兩頭蛇,這代表他最終掌握了致命的雙面光劍。
相關(guān)詞語:
趕浪頭口頭禪傲頭傲腦昂頭闊步昂頭天外昂頭挺胸鰲頭獨(dú)占巴頭探腦白頭如新白頭相守白頭偕老搬斤播兩半斤八兩抱頭大哭抱頭鼠竄豹頭環(huán)眼杯弓蛇影筆走龍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