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魚
詞語 | 木魚 |
---|---|
拼音 | mù yú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用木頭做成魚頭的形狀,中間挖空,用小槌敲擊出聲。本來是念經時用的。后來用為一種擊樂器。解釋:
(一)、佛教法器。相傳佛家謂魚晝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魚形,用以警戒僧眾應晝夜忘寐而思道。有兩種:一為圓狀魚形,誦經禮佛時扣之以調音節;一為挺直魚形,粥飯或集會眾僧時用之,俗稱梆。
唐 司空圖 《上陌梯寺懷舊僧》詩之一:“松日明金像,山風響木魚。”《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身披直裰掛葫蘆,手中拿個大木魚,白日沿門化飯吃,黃昏寺里稱念佛祖念南無。”《水滸傳》第四五回:“那婦人便道:……若怕五更睡著了,不知省覺,卻那里尋得一個報曉的頭陀,買他來后門頭大敲木魚,高聲叫佛,便好出去。”《紅樓夢》第二五回:“忽聽見空中隱隱有木魚聲。” 張天翼 《兒女們》:“他瞟了那邊一眼,瞥見五姨太太敲著木魚念經。”
(二)、指木魚聲。
宋 蘇軾 《宿海會寺》詩:“木魚呼粥亮且清,不聞人聲聞履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一日,有游僧乞食於塾外,木魚瑯瑯,自辰逮午不肯息。”《人民文學》1979年第5期:“舉目梵宮僧寮,抬頭蒼松翠柏,滿耳木魚清磬,使人頓生脫俗之思。”參閱《百丈清規·法器·木魚》。
(三)、棕筍的別名。因其形如魚,故稱。
宋 蘇軾 《棕筍》詩:“贈君木魚三百尾,中有鵝黃子魚子。” 宋 陸游 《冬夜與溥庵主說川食戲作》詩:“龍鶴作羹香出釜,木魚瀹菹子盈腹。”
(四)、木刻魚形。舊時懸于庫房前以示有馀。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內府供用庫﹞有油蠟等庫,廳前懸一木魚,長可三尺許,以示有餘糧之意。”
(五)、打擊樂器。木制。通常為圓形( 廣東 音樂所用為長方形)。用小木槌敲擊。民族樂隊中,有按五聲、七聲或十二律排列成組者。
釋義:
體鳴樂器。木制。通常為團魚狀,中空,張口,以利共鳴。用小木槌擊奏。原為佛教法器,用于禮佛或誦經。后用于民族器樂演奏。
造句:
1、聽者女兒的敘述,母親的嘴巴像敲開木魚般地笑開了。
2、和尚敲的是木魚,家里養的是金魚,跳龍門的是鯉魚,容貌美的是會沉魚,休閑放松去釣魚,寶寶送的歡愉!感謝我的生命中有你!情人節快樂!
相關詞語:
白龍魚服白魚入舟鮑魚之肆白魚赤烏白魚登舟鮑魚之次草木皆兵草木俱朽草木知威察見淵魚沉魚落雁池魚籠鳥池魚之殃蟲魚之學寸木岑樓草木蕭疏草木愚夫草衣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