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軍
詞語 | 捻軍 |
---|---|
拼音 | niǎn jūn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清朝的一支農民起義隊伍(1852-1868),活動在安徽北部和河南一帶,主要領袖有張洛行、賴文光等。曾在太平天國領導下與太平軍配合作戰。1866年分為東、西兩支,最后被清軍消滅。解釋:
(一)、見“ 捻子 ”。
釋義:
太平天國時期北方的農民起義武裝。初稱“捻黨”、“捻子”,“捻”為淮北方言,即“群”、“股”的意思。1852年張樂行在安徽亳州領導起義,1855年各路捻軍在雉河集(今屬安徽渦陽)會盟,推張為盟主,隊伍達十萬人,成為北方抗清主力。1857年接受太平天國領導,多次擊敗清軍。1866年捻軍在河南許州分東西兩部,分別作戰。1868年先后戰敗。
造句:
1、 山東地方士紳在捻軍竄擾期間,在溝通政府與民眾之間共同御捻、在維系地方社會之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 總之,晚清時期捻軍入魯對當時的山東社會產生了較大影響。
相關詞語:
敗軍之將筆掃千軍避軍三舍常勝將軍殘軍敗將大樹將軍斷頭將軍覆軍殺將狗頭軍師孤軍奮戰孤軍作戰孤軍深入橫掃千軍戶曹參軍軍令如山軍不血刃軍法從事軍臨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