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穆
詞語 | 七穆 |
---|---|
拼音 | qī mù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指 春秋 鄭穆公 后裔 子展 、 子西 、 子產 、 伯有 、 子太叔 、 子石 、 伯石 ,是掌握 鄭國 政權的世卿。《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叔向 曰:‘ 鄭 七 穆 , 罕氏 其后亡者也。 子展 儉而壹。’” 杜預 注:“ 鄭穆公 十一子, 子然 、二 子孔 三族已亡, 子羽 不為卿,故唯言七 穆 。” 陸德明 釋文:“ 鄭 七 穆 ,謂 子展 公孫舍之 , 罕氏 也; 子西 公孫夏 , 駟氏 也; 子產 公孫僑 , 國氏 也; 伯有 良霄 , 良氏 也; 子大叔 游吉 , 游氏 也; 子石 公孫段 , 豐氏 也; 伯石 印段 , 印氏 也。”《新唐書·武平一傳》:“ 日用 曰:‘ 魯 三 桓 、 鄭 七 穆 奈何?’答曰:‘ 慶父 、 叔牙 、 季友 、 桓 三子也…… 鄭穆公 十一子, 子然 及二 子孔 三族亡, 子羽 不為卿,故稱 七穆 : 子罕 、 子駟 、 子良 、 子國 、 子游 、 子印 、 子豐 也。’一座驚服。” 清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六章:“ 魯 之三 桓 , 鄭 之七 穆 , 楚 之 屈 、 景 ……世執政權。”解釋:
(一)、指 春秋 鄭穆公 后裔 子展 、 子西 、 子產 、 伯有 、 子太叔 、 子石 、 伯石 ,是掌握 鄭國 政權的世卿。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叔向 曰:‘ 鄭 七 穆 , 罕氏 其后亡者也。 子展 儉而壹。’” 杜預 注:“ 鄭穆公 十一子, 子然 、二 子孔 三族已亡, 子羽 不為卿,故唯言七 穆 。” 陸德明 釋文:“ 鄭 七 穆 ,謂 子展 公孫舍之 , 罕氏 也; 子西 公孫夏 , 駟氏 也; 子產 公孫僑 , 國氏 也; 伯有 良霄 , 良氏 也; 子大叔 游吉 , 游氏 也; 子石 公孫段 , 豐氏 也; 伯石 印段 , 印氏 也。”《新唐書·武平一傳》:“ 日用 曰:‘ 魯 三 桓 、 鄭 七 穆 奈何?’答曰:‘ 慶父 、 叔牙 、 季友 、 桓 三子也…… 鄭穆公 十一子, 子然 及二 子孔 三族亡, 子羽 不為卿,故稱 七穆 : 子罕 、 子駟 、 子良 、 子國 、 子游 、 子印 、 子豐 也。’一座驚服。” 清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六章:“ 魯 之三 桓 , 鄭 之七 穆 , 楚 之 屈 、 景 ……世執政權。”
釋義:
七穆指即鄭七穆,是春秋時期鄭國七家卿大夫家族的合稱,包括駟氏、罕氏、國氏、良氏、印氏、游氏、豐氏,他們都是鄭穆公的后代,與魯國三桓、晉國六卿一樣都是卿族執政。鄭穆公有十三個兒子,其中公子夷和公子堅先后嗣位為鄭靈公和鄭襄公,子孔死于內亂,子然和士子孔的兒子受子孔的牽連出奔國外,子羽的后代不為卿,剩下的七個兒子子罕、子駟、子豐、子游、子印、子國、子良及后代被人統稱七穆。在政治斗爭中,七穆逐漸控制了鄭國的政權,七穆中又以罕氏最強,至春秋末期,七穆的其他家族被排擠而衰落,鄭國的政壇上只剩下罕氏和駟氏兩家。
相關詞語:
七返丹昂藏七尺才高七步橫七豎八夾七夾八九宗七祖零七八碎亂七八糟落落穆穆亂七八遭穆如清風七步之才七長八短七顛八倒七高八低七行俱下七棱八瓣七零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