刬削
詞語 | 刬削 |
---|---|
拼音 | chǎn xuē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削除;鏟除。唐 馮贄《云仙雜記·失去周字知唐必興》:“則天 初稱 周,方具告天冊文,有吏人見大 周 字上有兩仙童,長二三寸,執刀剗削,斯須視之失去‘周’字。”《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五年》:“二月,甲辰,詔:‘諸州有京觀處,無問新舊,宜悉剗削,加土為墳,掩蔽枯巧,勿令暴露。’”《云笈七籤》卷二五:“犬鼠不至處,剗削草穢,浄地之上。”(二)、廢除;刪除。宋 蘇轍《論衙前及諸役人不便札子》:“右臣竊見 元祐 以來朝廷改更弊政,如青苗、市易、保甲等事,一皆剗削,而天下卒無一人以為非者。”明 方孝孺《贈盧信道序》:“大 明 御宇內今三十年,屢詔誥四方剗削 元 之遺弊。”清 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五:“誤將‘切’字認作正文耳。此則當作剗削,勿使為全書之累也。”
(三)、克扣,削減。宋 葉適《財總論二》:“大將殖私,軍食自制,無復有統,轉運所至,剗削攫拏,……貪贓之人又因之以為己利。”
(四)、猶訕笑。明《殺狗記·王老諫主》:“休怒,路見不平令人剗削。”明《殺狗記·謀殺孫榮》:“今日上墳,尀耐 王老 將一幅畫兒為由,當面被他剗削一場。”
解釋:
(一)、削除;鏟除。
唐 馮贄 《云仙雜記·失去周字知唐必興》:“ 則天 初稱 周 ,方具告天冊文,有吏人見大 周 字上有兩仙童,長二三寸,執刀剗削,斯須視之失去‘周’字。”《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五年》:“二月,甲辰,詔:‘諸州有京觀處,無問新舊,宜悉剗削,加土為墳,掩蔽枯巧,勿令暴露。’”《云笈七籤》卷二五:“犬鼠不至處,剗削草穢,浄地之上。”
(二)、廢除;刪除。
宋 蘇轍 《論衙前及諸役人不便札子》:“右臣竊見 元祐 以來朝廷改更弊政,如青苗、市易、保甲等事,一皆剗削,而天下卒無一人以為非者。” 明 方孝孺 《贈盧信道序》:“大 明 御宇內今三十年,屢詔誥四方剗削 元 之遺弊。”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五:“誤將‘切’字認作正文耳。此則當作剗削,勿使為全書之累也。”
(三)、克扣,削減。
宋 葉適 《財總論二》:“大將殖私,軍食自制,無復有統,轉運所至,剗削攫拏,……貪贓之人又因之以為己利。”
(四)、猶訕笑。
明 《殺狗記·王老諫主》:“休怒,路見不平令人剗削。” 明 《殺狗記·謀殺孫榮》:“今日上墳,尀耐 王老 將一幅畫兒為由,當面被他剗削一場。”
釋義:
刬削,是一個漢語詞匯,指.削除,鏟除。
相關詞語:
筆削褒貶刬舊謀新刬惡鋤奸刬草除根蜂腰削背魯斤燕削日削月割日削月朘日朘月削宋斤魯削削木為吏削鐵如泥削職為民削株掘根削足適履削草除根削發披緇削鐵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