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
詞語 | 演義 |
---|---|
拼音 | yǎn yì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敷陳義理而加以引申:此劇是取書中若干章節(jié)加以編排貫串,演義而成。(二)、以一定的歷史事跡為背景,以史書及傳說的材料為基礎,增添一些細節(jié),用章回體寫成的小說,如《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
解釋:
(一)、闡發(fā)義理。
《后漢書·逸民傳·周黨》:“ 黨 等文不能演義,武不能死君。”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五:“王刻日請 曉 于 黃龍寺 演義。”
(二)、根據(jù)史事、傳說敷衍而成的長篇章回體小說,為古代小說的一種體裁。如《三國演義》等。
《封神演義》第一回:“大小英靈尊位次, 商 周 演義古今傳。” 清 鈕琇 《觚賸續(xù)編·文章有本》:“傳奇演義,即詩歌紀傳之變而為通俗者。” 魯迅 《南腔北調(diào)集·<自選集>自序》:“逃出 北京 ,躲進 廈門 ,只在大樓上寫了幾則《故事新編》和十篇《朝花夕拾》。前者是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后者則只是回憶的記事罷了。”
(三)、指表演說書、彈詞等。
清 吳偉業(yè) 《柳敬亭傳》:“夫演義雖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萬類,不與儒者異道。”
(四)、闡發(fā);鋪陳。
魯迅 《花邊文學·奇怪》:“﹝男女﹞不同泳,不同行,不同食,不同做電影,都只是‘不同席’的演義。” 趙樹理 《李家莊的變遷》八:“接著就本著犧盟會行動綱領的精神,用老百姓的話演義了一番,說得全村男男女女都知道犧盟會是干甚的了。”
釋義:
①闡述義理并加以引申:文不能演義,武不能死君。 ②舊時長篇小說的一種。一般根據(jù)歷史傳紀鋪敘引申,并經(jīng)過作者的藝術(shù)加工而成。由講史話本發(fā)展而來,盛行于明、清時期。著名的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
造句:
1、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終于讓孟獲五體投地,歸順了諸葛亮。
2、趙云具有萬夫不當之勇,《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長坂坡之戰(zhàn)就是例證。
相關(guān)詞語:
背恩忘義背信棄義不義之財背恩負義背恩棄義背義負恩背義負信背義忘恩薄情無義不仁不義成仁取義辭嚴義正從容就義槌仁提義詞嚴義密詞嚴義正詞言義正辭不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