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濕
詞語 | 燥濕 |
---|---|
拼音 | zào shī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干燥和潮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無寧菑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濕。”《呂氏春秋·重己》:“昔先圣王……其為宮室臺榭也,足以辟燥溼而已矣。”高誘 注:“燥謂陽炎,溼謂雨露。”唐 杜甫《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律比 崑崙 竹,音知燥溼絃。”清 譚嗣同《與沉小沂書》之二:“凡物春夏則漲,秋冬則縮,寒暑燥濕使然也。”(二)、指日常生活起居。《漢書·丙吉傳》:“吉 即時病,輒使臣 尊 朝夕請問皇孫,視省席蓐燥濕。”《三國志·吳志·駱統傳》:“常勸 權 以尊賢接士,勤求損益,饗賜之日,可人人別進,問其燥溼,加以密意,誘諭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義。”《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五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人之居處,避濕就燥。問其燥濕者,問其居處何如也。”清 梅曾亮《朱孺人墓志銘》:“吾婦幼失母,專其事母者事父,及后母遺腹弟。調燥濕,御侵侮,皆與其勞。”
(三)、指世態炎涼。漢 蔡邕《辭郡辟讓申屠蟠書》:“﹝ 申屠蟠 ﹞安貧樂潛,味道守真,不為燥溼輕重,不為窮達易節。”唐 陸龜蒙《幽居賦》:“頌厥土之三壤,託高風之四鄰,纔祛燥濕,稍遠囂塵。”宋 司馬光《昔別贈宋復古張景淳》詩:“皎如百鍊精,不為燥濕易。”
(四)、中醫指燥熱或寒濕的癥侯。《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云門》:“醫者意也……看害病的是那地方人,或近山或近水,就與他分個燥濕。”
解釋:
(一)、干燥和潮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無寧菑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濕。”《呂氏春秋·重己》:“昔先圣王……其為宮室臺榭也,足以辟燥溼而已矣。” 高誘 注:“燥謂陽炎,溼謂雨露。” 唐 杜甫 《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律比 崑崙 竹,音知燥溼絃。” 清 譚嗣同 《與沉小沂書》之二:“凡物春夏則漲,秋冬則縮,寒暑燥濕使然也。”
(二)、指日常生活起居。《漢書·丙吉傳》:“ 吉 即時病,輒使臣 尊 朝夕請問皇孫,視省席蓐燥濕。”《三國志·吳志·駱統傳》:“常勸 權 以尊賢接士,勤求損益,饗賜之日,可人人別進,問其燥溼,加以密意,誘諭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義。”《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人之居處,避濕就燥。問其燥濕者,問其居處何如也。” 清 梅曾亮 《朱孺人墓志銘》:“吾婦幼失母,專其事母者事父,及后母遺腹弟。調燥濕,御侵侮,皆與其勞。”
(三)、指世態炎涼。
漢 蔡邕 《辭郡辟讓申屠蟠書》:“﹝ 申屠蟠 ﹞安貧樂潛,味道守真,不為燥溼輕重,不為窮達易節。” 唐 陸龜蒙 《幽居賦》:“頌厥土之三壤,託高風之四鄰,纔祛燥濕,稍遠囂塵。” 宋 司馬光 《昔別贈宋復古張景淳》詩:“皎如百鍊精,不為燥濕易。”
(四)、中醫指燥熱或寒濕的癥侯。《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云門》:“醫者意也……看害病的是那地方人,或近山或近水,就與他分個燥濕。”
釋義:
1.亦作"燥濕"。 2.干燥和潮濕。 3.指日常生活起居。 4.指世態炎涼。 5.中醫指燥熱或寒濕的癥侯。
造句:
1、 黃芩甙是中藥黃芩的主要成分,其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
2、 目的觀察使用清熱燥濕法治療痤瘡之療效.
相關詞語:
唇干口燥唇焦口燥干啼濕哭回干就濕久束濕薪口燥唇干枯燥無味口干舌燥上漏下濕生發未燥推燥居濕推干就濕惡濕居下偎干就濕煨干避濕煨干就濕相呴以濕炙冰使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