墝埆
詞語 | 墝埆 |
---|---|
拼音 | qiāo què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土地)瘠薄。《墨子·親士》:“墝埆者其地不育。”漢 王充《論衡·率性》:“夫肥沃墝埆,土地之本性也。”宋 沉遼《代人上太守書》:“墝埆之田,不足以耕污潢之池。”《清史稿·食貨志一》:“高、亷、雷 屬山荒墝埆,皆給資招墾,并免升科。”(二)、地形險(xiǎn)要處。《后漢書·南匈奴傳》:“墝埆之人,屢嬰涂炭,父戰(zhàn)於前,子死於后。”李賢 注:“墝埆謂險(xiǎn)要之地。”五代 宋齊丘《陪游鳳皇臺(tái)獻(xiàn)詩》:“畫棟泥金碧,石路盤墝埆。”《續(xù)資治通鑒·宋真宗景德二年》:“地有要害,今北邊既失 古北 之險(xiǎn),然自 威虜城 東距海三百里,其地沮澤墝埆,所謂天隙天陷,非敵所能輕入。”
相關(guān)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