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鷴
詞語 | 白鷴 |
---|---|
拼音 | bái xián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鳥類。雄鳥體長(一)、1—(一)、4米。頭上的長冠及下體純藍黑色而有光澤,上體和兩翼為白色。尾長。頭的裸出部分和足為紅色。常棲于高山竹林間。分布于中國南部。解釋:
(一)、亦作“ 白鷳 ”。鳥名。又稱銀雉。雄鳥的冠及下體純藍黑色,上體及兩翼白色,故名。
《西京雜記》卷四:“ 閩 越王 獻 高帝 石蜜五斛,蜜燭二百枚,白鷴、黑鷴各一雙。” 南朝 宋 謝惠連 《雪賦》:“皓鶴奪鮮,白鷳失素。” 唐 李白 《和盧侍御通塘曲》:“青蘿嫋嫋掛煙樹,白鷴處處聚沙堤。” 明 無名氏 《霞箋記·得箋窺認》:“若得他放白鷴,開鸚鵡,劈雕籠,收絲網,再配鴛鴦。”
釋義:
1.亦作"白鷴"。 2.鳥名。又稱銀雉。雄鳥的冠及下體純藍黑色﹐上體及兩翼白色﹐故名。
造句:
1、為紀念白鷴,老人用芭蕉葉作為鳥翅,模仿白鷴起舞,因而流傳下來“白鷴舞”。
2、古田山自然保護區核心部分與斑塊22是白鷴的源,其外圍斑塊是匯。
相關詞語:
蒼白無力白璧青蠅白璧微瑕白璧無瑕白丁俗客白發蒼顏白發紅顏白發千丈白發青衫白飯青芻白圭之玷白黑分明白虹貫日白華之怨白駒過隙白駒空谷白蠟明經白龍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