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鞮
詞語 | 銅鞮 |
---|---|
拼音 | tóng dī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1). 春秋 晉 邑名。在今 山西省 沁縣 南。 晉平公 曾筑 銅鞮宮 于此。 漢 置縣,治所在今 山西省 沁縣 南。 北魏 以后屢有遷移。 明 洪武 初廢入 沁州 。《左傳·成公九年》:“秋, 鄭伯 如 晉 , 晉 人討其貳於 楚 也;執(zhí)諸 銅鞮 。” 杜預(yù) 注:“ 銅鞮 , 晉 別縣,在 上黨 。” 楊伯峻 注:“據(jù)《嘉慶一統(tǒng)志》, 銅鞮 在今 山西 沁縣 南。”(2). 春秋 晉 離宮名。《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今 銅鞮 之宮數(shù)里,而諸侯舍于隸人。” 杜預(yù) 注:“ 銅鞮 , 晉 離宮。” 楊伯峻 注:“ 銅鞮宮 在 山西 沁縣 南二十五里。”(3).指 襄陽 。 唐 李端 《代棄婦答賈客》詩:“ 玉壘城 邊爭馬走, 銅鞮 市里共乘舟。” 宋 張孝祥 《醉落魄》詞:“桃花庭院光陰速, 銅鞮 誰唱大堤曲。歸時想是櫻桃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一·公文介公詩》:“《襄陽》云……林鶯送客巖花笑,曾見 銅鞮 歌舞無?”(4).曲名。 明 徐復(fù)祚 《投梭記·敘飲》:“唱罷《銅鞮》日欲脯,花前醉樽前起舞。”參見“ 銅鞮曲 ”。(5).亦作“ 銅鍉 ”。復(fù)姓。 春秋 時有 銅鍉伯華 。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解釋:
(一)、 春秋 晉 邑名。在今 山西省 沁縣 南。
晉平公 曾筑 銅鞮宮 于此。 漢 置縣,治所在今 山西省 沁縣 南。 北魏 以后屢有遷移。 明 洪武 初廢入 沁州 。《左傳·成公九年》:“秋, 鄭伯 如 晉 , 晉 人討其貳於 楚 也;執(zhí)諸 銅鞮 。” 杜預(yù) 注:“ 銅鞮 , 晉 別縣,在 上黨 。” 楊伯峻 注:“據(jù)《嘉慶一統(tǒng)志》, 銅鞮 在今 山西 沁縣 南。”
(二)、 春秋 晉 離宮名。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今 銅鞮 之宮數(shù)里,而諸侯舍于隸人。” 杜預(yù) 注:“ 銅鞮 , 晉 離宮。” 楊伯峻 注:“ 銅鞮宮 在 山西 沁縣 南二十五里。”
(三)、指 襄陽 。
唐 李端 《代棄婦答賈客》詩:“ 玉壘城 邊爭馬走, 銅鞮 市里共乘舟。” 宋 張孝祥 《醉落魄》詞:“桃花庭院光陰速, 銅鞮 誰唱大堤曲。歸時想是櫻桃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一·公文介公詩》:“《襄陽》云……林鶯送客巖花笑,曾見 銅鞮 歌舞無?”
(四)、曲名。
明 徐復(fù)祚 《投梭記·敘飲》:“唱罷《銅鞮》日欲脯,花前醉樽前起舞。”參見“ 銅鞮曲 ”。
(五)、亦作“ 銅鍉 ”。復(fù)姓。
春秋 時有 銅鍉伯華 。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釋義:
1.春秋晉邑名。在今山西省沁縣南。晉平公曾筑銅鞮宮于此。漢置縣﹐治所在今山西省沁縣南。北魏以后屢有遷移。明洪武初廢入沁州。 2.春秋晉離宮名。 3.指襄陽。 4.曲名。 5.亦作"銅鍉"。復(fù)姓。春秋時有銅鍉伯華。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相關(guān)詞語:
荊棘銅駝破銅爛鐵鐵壁銅墻銅壺滴漏銅筋鐵骨銅琶鐵板銅墻鐵壁銅山鐵壁銅頭鐵額銅駝荊棘鐵板銅琶鐵板銅弦鐵壁銅山鐵綽銅琶鐵打銅鑄鐵獄銅籠銅城鐵壁銅臭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