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言
詞語 | 揚言 |
---|---|
拼音 | yáng yán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有意傳出要采取某種行動的話(多含威脅意):揚言要進行報復。解釋:
(一)、大聲地說。
《史記·夏本紀》:“ 皋陶 拜手稽首揚言曰:‘念哉,率為興事,慎乃憲,敬哉!’”《漢書·蕭望之傳》:“ 朋 出揚言曰:‘我見,言前將軍小過五,大罪一。’”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二》:“ 庠 于廣坐揚言曰:‘七十致仕,禮之正也,當自大臣為始。’”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六:“ 芍亭 曰:‘夜來 寒影堂 中,不知何人揚言曰 謝山 得子,故來賀耳。’”
(二)、對外宣揚或故意散布某種言論。
《戰國策·秦策四》:“ 楚王 揚言與 秦 遇, 魏王 聞之,恐。” 唐 元稹 《有唐贈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銘》:“由是,負氣勢者相與皆怨恨,又無可為毀,乃揚言曰:‘以 崔 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士眾不愿久為帥。’”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賈兒》:“久之無異,乃離門,揚言詐作欲搜狀。” 巴金 《家》三十:“ 覺民 便開始采用第二步的戰略,就是在外面揚言如果家庭不尊重他的意見,他便要采取最后的手段。”
(三)、夸大其辭。
《大戴禮記·文王官人》:“飾貌者不情,隱節者不平,多私者不義,揚言者寡信。”
釋義:
揚言,漢語詞匯。拼音:yáng yán釋義:1、大聲地說。2、對外宣揚或故意散布某種言論。3、夸大其辭。
相關詞語:
一言堂薄唇輕言杯酒言歡閉口不言幣重言甘變色之言博聞辯言不茍言笑不堪言狀不可勝言不可言宣不可言喻不可言狀不恤人言不言而信不言而喻跋扈飛揚背惠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