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憫
詞語 | 悲憫 |
---|---|
拼音 | bēi mǐn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哀傷而同情解釋:
(一)、亦作“ 悲愍 ”。慈悲憐憫;哀憐。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四:“畫家工佛像者,近當以 丁南羽 、 吳文中 為第一,兩君像,一觸目便覺悲憫之意,欲來接人。” 梁啟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 屈原 以悲憫之極,不徒厭今,而欲反之古也,乃直厭俗而欲游於天。” 章炳麟 《<無政府主義>序》:“其揮斥垢氛,解散維縶,悲愍眾生之念亦以勤矣。”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序目》:“《自畫像》……這是作者從許多版畫的肖像中,自己選給 中國 的一幅,隱然可見她的悲憫、憤怒和慈和。” 葉圣陶 《倪煥之》二十:“悲憫與寬容是一副眼鏡的兩片玻璃,具有這樣圣者風度的青年,也不是難得遇見的。”
釋義:
悲憫哀傷而同情。悲:指慈悲,對人間的苦難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情感。憫:指同情,這里的同情不是可憐,指對人間苦難中的人并不輕視蔑視甚至可憐,折射出一種博大的愛。悲憫一般用于佛家,儒家和道家。
造句:
1、 悲憫就像一條善良的河流,澄清著沿路的風塵。它不一定給人帶來幸福,也不一定濟世,但一定有光,一定伴著感動。
2、 "可憐的珍珠,"她的悲憫的聲音發自肺腑,"生活中缺少幸福已經夠不幸的了。可是看到一個人盲目地追求幸福,卻與幸福失之交臂,就太慘了。"。
相關詞語:
假慈悲悲不自勝悲憤填膺悲歡離合悲愁垂涕悲天憫人悲喜交集悲歌擊筑悲歌慷慨悲歌易水悲觀厭世悲聲載道悲痛欲絕悲從中來慈悲為本大慈大悲大發慈悲大放悲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