謚號
詞語 | 謚號 |
---|---|
拼音 | shì hào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亦作“諡號”。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跡而為之所立的稱號。帝王的謚號一般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謚號由朝廷賜予。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謚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謚,與朝廷頒賜的不同。《史記·鄭世家》:“乃更立 昭公 弟 子亹 為君,是為 子亹 也,無謚號。”《晉書·禮志下》:“立德濟世,揮揚仁風,以登封 泰山 者七十有四家,其諡號可知者十有四焉。”清 吳偉業《思陵長公主挽詩》:“諡號千秋定,銘旌百禩彰。”《文史知識》1984年第1期:“死去的 司馬光、呂公著 被奪去了謚號,活著的 呂大防、劉摯、范純仁 和 蘇軾 兄弟先后被貶謫。”解釋:
(一)、亦作“諡號”。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跡而為之所立的稱號。帝王的謚號一般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謚號由朝廷賜予。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謚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謚,與朝廷頒賜的不同。
《史記·鄭世家》:“乃更立 昭公 弟 子亹 為君,是為 子亹 也,無謚號。”《晉書·禮志下》:“立德濟世,揮揚仁風,以登封 泰山 者七十有四家,其諡號可知者十有四焉。” 清 吳偉業 《思陵長公主挽詩》:“諡號千秋定,銘旌百禩彰。”《文史知識》1984年第1期:“死去的 司馬光 、 呂公著 被奪去了謚號,活著的 呂大防 、 劉摯 、 范純仁 和 蘇軾 兄弟先后被貶謫。”
釋義:
謚號:分為官謚和私謚兩大類。古代東亞(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帝王及其后妃、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內務府根據其生前事跡與品德,而給予他一個中肯的稱號。此外,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鄰近國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個東亞古代國家都用謚號。根據對西周青銅銘文的研究,約周穆王時期,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謚的做法已比較普遍。
相關詞語:
奔走呼號觸地號天砥厲名號砥礪名號發號施令更令明號鬼哭神號鬼泣神號行號巷哭號寒啼饑號咷大哭號啕大哭呼天號地號令如山號天扣地渙發大號渙汗大號街號巷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