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跡
詞語 | 聲跡 |
---|---|
拼音 | shēng jì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亦作“聲跡”。聲望與事跡。《后漢書·李法傳》:“﹝ 李法 ﹞出為 汝南 太守,政有聲跡。”北魏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大統(tǒng)寺》:“蘇秦 時未有佛法,功德者不必是寺,應是碑銘之類,頌其聲跡也。”宋 文天祥《出真州》詩序:“予平生仕宦,聲跡比比,不曾至 淮。”《元典章·臺綱二·體察》:“提刑按察司除聲跡不好者,仰御史臺體察,雖未任滿,許行奏代。”明 李東陽《武昌府學重修記》:“張公 以《春秋》舉進士,績學翰林,歷著聲跡。”《續(xù)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三十年》:“邊遠見職有聲跡者,使之內遷。”(二)、猶言音訊行蹤。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惡分疏》:“宋 人 許晝,閩 人 黃遘,遘 嘗宰 滑州 衛(wèi)南,與 畫 聲跡不疎。”《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一旦聲跡彰露,親庭罪責,將妾拘繫于內,郎趕逐于外,在妾便自甘心,卻累了郎之清德,妾罪大矣。”
(三)、指用錄音機或語音學儀器記錄下來的聲音。陳原《社會語言學》(九)、1:“由于現(xiàn)代錄像和錄音技術的發(fā)展,所有聲跡或圖像,都能很方便地錄下來給人研究。”
(四)、見“聲跡”。
解釋:
(一)、亦作“ 聲跡 ”。聲望與事跡。
《后漢書·李法傳》:“﹝ 李法 ﹞出為 汝南 太守,政有聲跡。”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大統(tǒng)寺》:“ 蘇秦 時未有佛法,功德者不必是寺,應是碑銘之類,頌其聲跡也。” 宋 文天祥 《出真州》詩序:“予平生仕宦,聲跡比比,不曾至 淮 。”《元典章·臺綱二·體察》:“提刑按察司除聲跡不好者,仰御史臺體察,雖未任滿,許行奏代。” 明 李東陽 《武昌府學重修記》:“ 張公 以《春秋》舉進士,績學翰林,歷著聲跡。”《續(xù)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三十年》:“邊遠見職有聲跡者,使之內遷。”
(二)、猶言音訊行蹤。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惡分疏》:“ 宋 人 許晝 , 閩 人 黃遘 , 遘 嘗宰 滑州 衛(wèi)南 ,與 畫 聲跡不疎。”《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一旦聲跡彰露,親庭罪責,將妾拘繫于內,郎趕逐于外,在妾便自甘心,卻累了郎之清德,妾罪大矣。”
(三)、指用錄音機或語音學儀器記錄下來的聲音。
陳原 《社會語言學》9.1:“由于現(xiàn)代錄像和錄音技術的發(fā)展,所有聲跡或圖像,都能很方便地錄下來給人研究。”
(四)、見“ 聲跡 ”。
釋義:
聲跡,漢語詞匯。拼音:shēng jì注音: ㄕㄥ ㄐㄧˋ,出自《后漢書·李法傳》,釋義聲望與事跡..猶言音訊行蹤。.指用錄音機或語音學儀器記錄下來的聲音。
相關詞語:
應聲蟲唉聲嘆氣哀聲嘆氣噯聲嘆氣百舌之聲比肩齊聲兵貴先聲屏聲息氣不動聲色不露聲色百囀千聲百口同聲悲聲載道北鄙之聲比肩迭跡比肩疊跡比肩接跡閉門掃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