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辜
詞語 | 不辜 |
---|---|
拼音 | bù gū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1).無罪。《墨子·非攻上》:“至殺不辜人也,扦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呂氏春秋·聽言》:“誅不辜之民以求利。”《文選·司馬相如<難蜀父老>》:“父老不辜,幼孤為奴虜。” 呂延濟 注:“言 巴蜀 父老無罪被殺,掠取孤幼,縛束以為奴僕。”(2).指無罪之人。《書·大禹謨》:“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孔 傳:“辜,罪。” 唐 劉禹錫 《天論上》:“或賢而尊顯,時以不肖參焉。或過而僇辱,時以不辜參焉。”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奄人暴橫,多潛殺不辜。”(3).不必,不一定。《大戴禮記·夏小正》:“‘鴂則鳴’。鴂者,百鷯也;鳴者,相命也。其不辜之時也。” 俞樾 《群經平議·大戴禮記一》:“辜,讀作‘固’。 襄 二十七年《公羊傳》‘女能固納公乎’、《秦策》‘王固不能行也’, 何休 、 高誘 注并曰:‘固,必也。’古或以辜為之。故《漢書·律歷志》注引 孟康 曰:‘辜,必也。’不辜,猶言不必。《詩·七月》篇‘七月鳴鴂’。是鴂之鳴盛於七月。今方五月,鴂或鳴或不鳴。故曰:‘其不辜之時也’猶言其不可必之時也。”解釋:
(一)、無罪。
《墨子·非攻上》:“至殺不辜人也,扦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呂氏春秋·聽言》:“誅不辜之民以求利。”《文選·司馬相如<難蜀父老>》:“父老不辜,幼孤為奴虜。” 呂延濟 注:“言 巴蜀 父老無罪被殺,掠取孤幼,縛束以為奴僕。”
(二)、指無罪之人。
《書·大禹謨》:“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孔 傳:“辜,罪。” 唐 劉禹錫 《天論上》:“或賢而尊顯,時以不肖參焉。或過而僇辱,時以不辜參焉。”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奄人暴橫,多潛殺不辜。”
(三)、不必,不一定。
《大戴禮記·夏小正》:“‘鴂則鳴’。鴂者,百鷯也;鳴者,相命也。其不辜之時也。” 俞樾 《群經平議·大戴禮記一》:“辜,讀作‘固’。 襄 二十七年《公羊傳》‘女能固納公乎’、《秦策》‘王固不能行也’, 何休 、 高誘 注并曰:‘固,必也。’古或以辜為之。故《漢書·律歷志》注引 孟康 曰:‘辜,必也。’不辜,猶言不必。《詩·七月》篇‘七月鳴鴂’。是鴂之鳴盛於七月。今方五月,鴂或鳴或不鳴。故曰:‘其不辜之時也’猶言其不可必之時也。”
釋義:
不辜,是漢語詞匯,拼音bù gū,釋義:1、解釋為無罪。2.指無罪之人。3.不必,不一定。
相關詞語:
不成器抱不平不旋踵哀而不傷愛不忍釋愛不釋手曖昧不明安不忘危按兵不動按捺不住暗室不欺傲不可長傲慢不遜按兵不舉敖不可長把持不定百不失一百不一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