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衡
詞語 | 盱衡 |
---|---|
拼音 | xū héng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揚眉舉目。(二)、觀察;縱觀。
解釋:
(一)、揚眉舉目。
《漢書·王莽傳上》:“當此之時,公運獨見之明,奮亡前之威,盱衡厲色,振揚武怒。”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眉上曰衡。盱衡,舉眉揚目也。” 唐 獨孤及 《鄭縣劉少府兄宅月夜登臺宴集序》:“或心愜清機,寓興于物;或語及陳跡,盱衡而笑。” 金 王若虛 《送王士衡赴舉序》:“決科猶戰也,請以戰喻:肩摩踵曳,鱗集毛萃,盱衡厲吻,扼腕揚袂,賈餘勇而嘗素技者,皆吾敵也。” 清 戴名世 《<左尚子制義>序》:“傷俗學之日非,追前賢之遺緒,盱衡抵掌,自謂舉世莫當。”
(二)、觀察;縱觀。
清 錢謙益 《<張公路詩集>序》:“昔年營陳戰壘,盱衡時事,蹙蹙肰有微風動搖之慮,目瞪口噤,填胸薄喉。” 鄭藻如 《<盛世危言>序》:“嘗讀史盱衡千古,窮究得失盛衰之故。” 陳獨秀 《吾人最后之覺悟》:“易詞言之,即盱衡內外之大勢,吾國吾民,果居何等地位,應取何等動作也。”
釋義:
1.揚眉舉目。 2.觀察;縱觀。
造句:
1、甑塵釜魚的同韻詞有高步通衢、盱衡大局、流血成渠。
2、前篇謂盱衡時勢,亟宜聯俄以制英、日,各英、日以制俄,非恃俄可與英戰,實欲藉俄與日合,藉日和英以拒俄耳。
相關詞語:
持衡擁璇參前倚衡負衡據鼎合從連衡衡陽雁斷衡短論長衡慮困心衡門深巷衡情酌理衡石程書衡石量書鑒空衡平困心衡慮匡衡鑿壁掊斗折衡權衡輕重權衡利弊散帶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