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
詞語 | 腰鼓 |
---|---|
拼音 | yāo gǔ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打擊樂器,短圓柱形,兩頭略小,掛在腰間敲打。(二)、一種民間舞蹈,腰間掛著腰鼓,一邊跳舞,一邊敲打。
解釋:
(一)、古時打擊樂器。框用瓦或木制。兩頭大,中腰細,用手掌拍擊。
宋 蘇軾 《惜花》詩:“道人勸我清明來,腰鼓百面如春雷。” 清 曹寅 《暢春苑張燈賜宴歸舍恭紀》詩之四:“幸無鄰比喧腰鼓,嬾逐游人上堍橋。”
(二)、 清 代凱旋鐃歌樂所用之鼓。兩面蒙革,腹部稍大,懸于木架上擊之。參閱《清會典圖》卷三九。
(三)、現代腰鼓舞用的腰鼓,框用木制,兩頭小,中腰稍粗,奏時懸于腰際,用木槌擊奏。初盛行于 陜北 革命根據地,解放后流行全國。
郭影秋 《自絲房回瀘州》詩:“ 龍頭關 在望,腰鼓響通通。” 徐遲 《火中的鳳凰·鳳翔八》:“ 北京 已是一座解放了的城,一座人民的城,一座無日不在鬧花叢中,無時不在腰鼓聲中的,載歌載舞,青春彌漫的城。”
(四)、比喻兄弟成就的優劣。
清 王晫 《今世說·輕詆》:“ 張祖望 弟 祖靜 、 祖定 ,俱能詩。 祖靜 微遜, 孫宇臺 嘗讀其詩,賞之曰:‘ 張氏 兄弟如腰鼓,夫豈其然!’”參見“ 腰鼓兄弟 ”。
釋義:
膜鳴樂器。鼓框木制,長筒形,兩端小而腰較粗,雙面蒙皮。用時以綢布帶系腰間,雙手各執鼓槌交替擊鼓,同時伴以舞蹈。
造句:
1、安塞腰鼓如黑暗中的閃電,耀眼、奪目;安塞腰鼓如草原上的狂風,強勁、有力;安塞腰鼓如山崗上的大樹,挺拔、威武。
2、在云南省廣南縣出土的漢代銅鼓腰鼓上的剽牛圖,與南丹砍牛場面很相似,可見南方民族砍牛之俗源遠流長,有近兩千年的歷史。
相關詞語:
打邊鼓敲邊鼓敗鼓之皮敝鼓喪豚布鼓雷門背曲腰躬背曲腰彎晨鐘暮鼓重整旗鼓楚腰纖細摧眉折腰扯鼓奪旗楚腰蠐領楚腰衛鬢村簫社鼓村歌社鼓重興旗鼓重振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