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軍
詞語 | 六軍 |
---|---|
拼音 | liù jūn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1).天子所統(tǒng)領的軍隊。《周禮·夏官·序官》:“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左傳·襄公十四年》:“ 周 為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可也。”后因以為國家軍隊的統(tǒng)稱。《三國志·魏志·辛毗傳》:“且四方之寇,莫大於 河 北; 河 北平,則六軍盛而天下震。” 宋 范成大 《州橋》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廻。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清 黃遵憲 《七月二十一日外國聯(lián)軍入犯京師》詩:“莫問空拳敺市戰(zhàn),餘聞扈蹕六軍驚。”(2). 晉 世稱領軍、護軍、左右二衛(wèi)、驍騎、游擊為“六軍”。《南齊書·百官志》:“領軍將軍、中領軍。護軍將軍、中護軍……左右二衞將軍。驍騎將軍。游擊將軍。 晉 世以來,謂領護至驍、游為六軍。”(3).指 唐 之禁軍六軍。《新唐書·百官志四上》:“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號六軍。”按,《舊唐書·職官志三》說六軍,與此不同。 清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新舊唐書十三》:“六軍,據《新志》以龍武、神武、神策各左右當之,而《舊志》説六軍則數左右羽林,而不數左右神策。《通典》説六軍與《舊志》同……要之,六軍之名乃取舊制書之,至中、晚 唐 神策軍權最重,故《新志》以后定者言之歟,今未能詳考。”解釋:
(一)、天子所統(tǒng)領的軍隊。
《周禮·夏官·序官》:“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左傳·襄公十四年》:“ 周 為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可也。”后因以為國家軍隊的統(tǒng)稱。《三國志·魏志·辛毗傳》:“且四方之寇,莫大於 河 北; 河 北平,則六軍盛而天下震。” 宋 范成大 《州橋》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廻。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清 黃遵憲 《七月二十一日外國聯(lián)軍入犯京師》詩:“莫問空拳敺市戰(zhàn),餘聞扈蹕六軍驚。”
(二)、 晉 世稱領軍、護軍、左右二衛(wèi)、驍騎、游擊為“六軍”。
《南齊書·百官志》:“領軍將軍、中領軍。護軍將軍、中護軍……左右二衞將軍。驍騎將軍。游擊將軍。 晉 世以來,謂領護至驍、游為六軍。”
(三)、指 唐 之禁軍六軍。
《新唐書·百官志四上》:“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號六軍。”按,《舊唐書·職官志三》說六軍,與此不同。 清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新舊唐書十三》:“六軍,據《新志》以龍武、神武、神策各左右當之,而《舊志》説六軍則數左右羽林,而不數左右神策。《通典》説六軍與《舊志》同……要之,六軍之名乃取舊制書之,至中、晚 唐 神策軍權最重,故《新志》以后定者言之歟,今未能詳考。”
釋義:
1.天子所統(tǒng)領的軍隊。《周禮.夏官.序官》:"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左傳.襄公十四年》:"周為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可也。"后因以為國家軍隊的統(tǒng)稱。 2.晉世稱領軍﹑護軍﹑左右二衛(wèi)﹑驍騎﹑游擊為"六軍"。 3.指唐之禁軍六軍。
造句:
1、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里。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2、兵臨城下六軍不發(fā),誰知再見已是生死無話。
相關詞語:
敗軍之將筆掃千軍避軍三舍常勝將軍殘軍敗將大樹將軍斷頭將軍飛霜六月覆軍殺將狗頭軍師孤軍奮戰(zhàn)孤軍作戰(zhàn)孤軍深入橫掃千軍呼幺喝六戶曹參軍軍令如山軍不血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