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
詞語 | 修辭 |
---|---|
拼音 | xiū cí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依據題旨情境,運用特定的語言表現方式以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言語活動。也指這種言語活動的規律。解釋:
(一)、作文。
唐 白居易 《得乙與丁俱應拔萃互有相非未知孰是》:“勤苦修辭,乙不能也,吹噓附勢,丁亦恥之。” 明 王廷相 《大復集序》:“稽述往古,式昭遠模,擯棄積俗,肇開賢藴,一時修辭之士翕然宗之,稱曰 李 何 云。” 清 顧炎武 《春雨》詩:“平生好修辭,著集逾十卷。” 清 俞樾 《諸子平議·老子》:“自 宋 以來儒者不以修辭為事,莫窺斯秘矣。”
(二)、指文辭。
唐 殷璠 《河岳英靈集·李頎》:“ 頎 詩發調既清,修辭亦綉,雜歌咸善,玄理最長。”
(三)、修飾文辭。
魯迅 《書信集·致李樺》:“正如作文的人,因為不能修辭,于是也就不能達意。”
(四)、見“ 修辭學 ”。
釋義:
修辭(figure of speech;rhetoric ),即文辭或修飾文辭。 "修"是修飾的意思,"辭"的本來意思是辯論的言詞,后引申為一切的言詞。 修辭本義就是修飾言論,也就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利用多種語言手段以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
相關詞語:
百辭莫辯卑辭重幣便辭巧說不辭而別不辭勞苦不期修古不修邊幅百喙難辭半路修行卑辭厚幣卑辭厚禮悖言亂辭辯口利辭不謀同辭不修小節傳聞異辭辭不達意辭多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