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詞語 | 甲骨文 |
---|---|
拼音 | jiǎ gǔ wén |
字數 | 3字詞語 |
形式 | abc式詞語 |
意思:
也叫卜辭、契文。商周時代在龜甲獸骨上所刻的文字。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殷代都城遺址,1899年始被發現。商周王室常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兇,并將占卜之辭和相關的事情刻寫其上。現收集到的單字總數在4 500個以上,能識讀的不到一半。甲骨文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成系統的漢字。解釋:
(一)、古漢字書體之一種。
殷 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并將占卜之內容用當時書體刻在甲骨之卜兆旁。這種文字距今已三千多年,被稱為甲骨文。 清 末發現于 河南 安陽 。1899年 王懿榮 認定為 殷商 文字,從事收集。經 清 末及近現代學者相繼研究,已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至今發現的甲骨有十萬片以上,文字約四千五百個,為學者所識者有三分之一。其基本字形結構與后世漢字相一致,是漢字的較早書體。 郭沫若 《今昔集·論古代社會》:“ 殷 代尚相當原始,對于鬼神有深厚的信仰。逢到一件事情,就卜兆問神,更將卜問所得,書刻在牛胛骨上或龜甲上,故稱甲骨文。甲骨文和公文一樣,有一定的格式。內容大概是祭事、田獵、風雨、戰爭、疾病之類。”
釋義:
古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內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記錄,現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下來的。
相關詞語:
哀毀骨立按甲寢兵按甲休兵傲骨嶙嶙按兵束甲案兵束甲案甲休兵百代文宗敗鱗殘甲表面文章冰肌玉骨病骨支離病入骨髓博文約禮不立文字不文不武白骨露野白骨再肉